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和政策的明确导向。面对这一发展的大潮,教育部不仅交出了一份新答卷,更绘制了一张充满希望的蓝图。
近日,教育部成功启动了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共建工作,这标志着全国首个此类中心正式成立。在启动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中心的设立背景、目的和未来规划。该中心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优势产业,进行系统布局建设。其核心目标是以产业需求为牵引,集聚优势高校和创新资源,打造一个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支撑师生创新的“双中心”。这样的布局不仅有望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更能使更多的高校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那么,教育部为何要成立这一全国性的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呢?
在2024年年初,国家大学科技园将由教育部牵头管理。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提出了以区域中心为枢纽、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总体设想。这一设想将探索建设区域中心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其背后的深意在于推动全国优势高校与区域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此激发校地融合的倍增效应,有目标、有组织地支持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这一区域中心的成立,旨在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五大难题。首先,针对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中心将加强需求牵引、目标导向的科研选题,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建立“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科研攻关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最具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和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入驻区域中心,还能强化校企之间的科研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其次,针对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的问题,中心将打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公共转化平台。这个平台将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形成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小批量试生产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全周期的服务。
再来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专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心将组建成果转化专业运营团队,并打造技术经理人培训、培养体系。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创教育将被探索实施,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牵引,在实践实干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对于各方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中心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定期对区域中心建设成效和参建高校在区域中心的成果转化成效进行评价。同时,遴选并发布相关领域的“高校转化典型案例”,以此提高各方的重视程度。
针对现有制度瓶颈导致的不敢转的问题,中心将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这包括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资产管理改革,完善尽职免责机制等,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那么,区域中心成立后,还会有哪些扶持政策呢?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着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动全国高校力量,与江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区域中心建设。具体而言,教育部将围绕每个产业方向遴选20所左右高校作为参建高校,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有转化前景的项目转化落地。同时,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汇聚最具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到区域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此外,区域中心还将创新学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全国高校成果供需服务平台,承办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品牌”。
综上所述,教育部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推动,更是对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持。我们期待这一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