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以下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像的界线,“说谎”是幼儿发展常见现象。
表面上孩子说谎的背后原因不外乎是达到目的、逃避惩罚,跟回避不想做的事情,但若从幼儿发展进程看来,“说谎”这种不管有意无意擅自对事实添加描述或更改的举动,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4岁以下的幼龄孩子对现实和想像世界的界线相当模糊,因此会对童话故事里仙女精灵和杰克魔豆的情节深信不疑。这阶段孩子无法清楚分辨自己是不是在说谎,无意间说出的“谎话”常出自于丰沛的想像力,而此时说谎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游走在现实和想像世界之间的游戏。
特别是当孩子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到达一定程度后,他开始理解人有各种不同想法,也逐渐懂得迎合大人的期待,有时候幼儿看似说谎的行为只是他因为单纯认为这会是个好答案,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并不是故意欺骗。
不想孩子有意无意地说谎,大人可以努力落实的2大建议—处罚说谎不如鼓励诚实,孩子才能切实体会说谎无益
4岁以上的中大班孩子,在认知和情绪发展进步之后,会开始从自我中心模式跳脱,慢慢学会去留意他人的感受,也会从日常生活中大人的反应懂得一件事:那就是大人也会说谎,因为有时候说实话会让人伤心。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他们有权利如实地表达喜恶,但说出的话若会伤害到别人的感受就不见得是一件对的事。
其实要成功地说一个善意的小谎骗过别人,也非易事,孩子必须要先能够准确推测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预测可能随之而来的反应,谎言才不容易被拆穿。孩子在幼儿园时期会逐步培养这一理解他人情绪和思想的能力,进而能正面与人沟通互动。
大人固然想要教孩子诚实的重要性,却也怕孩子因而养成不懂得适时察言观色的“白目”性格,因此大人有必要去了解不同阶段孩子撒谎的可能因素,先不要急着指责、处罚或是把孩子贴上“放羊的孩子”的标签。我会建议,想避免孩子牛皮越吹越大,一再有意无意地说谎,家长和老师可以朝两个方向来努力:
1.建议不要明知故问
孩子满嘴的巧克力,但他说他没吃,无需多此一举问孩子有没有偷吃巧克力,因为孩子很可能觉察到气氛不对而说谎。也不用刻意指责他为何不敢承认所为,孩子不太会因为大人的质问而改变说法,但大人却可能越问越生气。因此,针对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你嘴巴上有巧克力,你吃了几块呢?”
至于5、6岁的大孩子们,我们就得换个方式问,因为5、6岁的孩子多半已经知道偷吃后要把嘴擦干净,大人不妨直白但温和地告诉孩子:“盒子里的巧克力少了好几块,是不是你忘了问妈妈就不小心先吃掉了?你说实话妈妈会很高兴。”此时大人需要特别留意说话的口吻,因为严厉质问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感到害怕而说谎。
因此,我不太建议大人以“下次再被我抓到你说谎就完蛋了!”的强硬态度来处理孩子的说谎行为,孩子如果是因为逃避惩罚而说谎,威胁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无形中也让孩子知道要更小心说谎细节,进阶成更高段的说谎者。追根究柢,要孩子从小养成诚实的美德,第一要素就是家长或老师必须给孩子一个可以舒服说实话的环境,让孩子知道你只是想了解他的需求,你希望知道如何协助他,孩子会明白其实没有说谎的必要。
很多时候大人抓对时机说一句“谢谢你告诉我实话”,正面肯定孩子说实话的行为,会比负面惩罚孩子说谎更让他理解其中道理。然而幼儿园时期孩子的“偷吃”行为相当常见,如不强硬制止或处罚,若孩子一再屡犯又该如何处理?
从心理层面来说,被禁止或难以取得的食物,往往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嘴馋。 大人把家里的零嘴甜食藏放在柜子上方,对4、5岁已经知道要搬椅子蹬高去拿的孩子恐怕不适用,也徒然增加危险和意外发生的可能性。父母若不希望孩子吃太多零嘴,也就必须要求自己能做得到,与其放一大堆零食在冰箱或是柜子上面只方便自己嘴馋时拿来吃,倒不如将少量零食放在孩子可以安全取得的低柜子里,同时告诉孩子,除了接近正餐时间时不要吃零食 ,其他时间孩子想吃零食时可以问过爸妈。若是适时适量,爸妈其实可以不必太严格地说NO,孩子也有机会学到饮食自律。
2.建议让孩子体会说谎无益
如果我此时戳破孩子的谎言,下次她只会换个谎话,说:“我刚刚尿过了。”让人更难分辨她话语的真实性。这时我们可以帮孩子说出她心中可能的想法,而不是责问孩子为何撒谎,所以我对汤妮说:“我知道你想跟娃娃玩,你怕尿尿回来娃娃可能会被其他孩子拿走,我会请米拉老师帮你照顾娃娃,等你尿尿回来再还给你。”一旦老师或爸妈能引导孩子思考变通的可能性,而非一味责怪孩子不诚实,就能减低孩子说谎的频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