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友仲
近期,全国疫情日趋平稳,总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重症医学科在新冠感染危重病人的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务人员和危重症患者一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命闯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专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
中青报·中青网:在前段时间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北京市危重症患者人数最多。重症医学科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友仲: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体现了整体救治水平,重症医学这一次发挥了关键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少老年人来ICU的时候,看似是低氧血症,可是一照片子,胸部CT显示肺只在外带有少量磨玻璃样的改变,这样的肺部损伤一般不会引起氧合极度低下。这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去判断,尤其要了解他们的既往病史与用药治疗情况。因为很多老年人感染后饮食显著减少,而且发热和退烧药物也增加了机体水分的丢失,往往已处于休克(隐匿)的低血容量状态,肺部的血液气体交换已严重损伤。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年轻人新冠病毒感染后很少有致命风险?
安友仲:这说明新冠病毒本身的毒力与损伤并不是致命的主要原因。如果病毒的损伤极其强烈,那应该是“无分老幼”,而这次75岁以下的新冠感染者死亡率很低。
新冠病毒感染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触发力一样,未必有很大的力量。第一块牌倒了,也有可能后面的牌没影响,或影响小,仅倒了少数几块,就好比是器官的代偿(人体某些器官因疾病受损后,机体调动未受损部分和有关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来替代或补偿其代谢和功能——记者注)很好。之所以高龄老人死亡率高,是因为其器官的代偿储备功能差,骤遇打击,一触即溃。
所有治疗的目的首先是器官功能不要失代偿,第二是各器官功能的平衡。器官功能之间的协调,是这一回抢救病人的关键。呼吸困难病人来了以后,有一种办法是上无创的呼吸机,可是无创的呼吸机往里吹的时候,如果漏气很厉害或者压力很不稳定,有可能把口咽部的微生物细菌或者其他微生物吹到下呼吸道去,吹到胃内的气体也可能增加胃液返流误吸的风险,从而会造成后续的感染。所以这时候宜早期行气管插管,早插管相比无创呼吸机对很多病人来说利大于弊,反而增加了早期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的机会。
中青报·中青网:气管插管是救治的重要环节,但之前不少公众有认知误区,觉得“人快不行了才插管”。
安友仲:好多老百姓对于气管插管特别是气管切开是非常抗拒的,我们这回也遇到了一些这样的病人。有的重症病人不选择插管,只能无创通气,导致肺损伤加重甚至后期机化性肺炎,现在还不能离开高浓度的吸氧。
我做了10年外科医生,在ICU工作了近30年。早年医学科技的发展比现在差很多,呼吸机不常见,所以老百姓的一个固有印象是“一上呼吸机人就不行了”。现在,全世界ICU气管插管的比例超过40%,我们的ICU超过80%。气管插管没那么可怕,“早上”有可能“早下”,因为赢得了时机。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医生如何和病人、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呢?
安友仲:病人和家属的理解非常重要,我一直跟年轻大夫强调,要把治疗方案的利弊诠释得尽量清楚。气管插管病人可能会不舒服,但是对治病有很大的帮助。气管切开毕竟会有一个小的手术创伤,也可能会有极个别的意外情况,但是相对这些风险来说,能够减少“粗管在喉”的应激,减少声带的压迫损伤,吸痰方便,一般来说利远大于弊。把其中的好坏讲透彻,再让病人和家属综合判断。
其实ICU里很多的治疗包括气管插管,都不是大的操作,把每一个过度应激抑制住,减少器官做功耗氧,尽量把器官的保护做好,可以“积小胜而大胜”。我很骄傲地说,这回我们有一些耄耋之年、鲐背之年甚至将近期颐之年的老人都救回来了,这是很让人高兴的,这反映的是一个科室的真实水平。
中青报·中青网:我看到有的重症患者从ICU转到了普通病房,状态不错,你们是怎么把康复治疗融合到救治中的?
安友仲:我们年轻的大夫、护士、技师真的做了很好的工作。人们大病一场以后往往“形销骨立”,瘦得皮包骨头。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出力长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既有四肢骨骼肌肉的康复,还有器官代偿能力的康复。在锻炼的时候,心率会快一点儿,呼吸会快一点儿,逐步恢复这些器官的应激代偿能力。所以医务人员帮助病人进行翻身、踏车等一系列的康复是循序渐进的,让他们从整体上恢复得好一点儿。重症医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把人救活,而是能够挽救并尽量恢复一个有质量的生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 见习记者 王雪儿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许革,崔丽,黄冲,王国强,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