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金融是什么意思】:消费金融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消费金融,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消费金融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消费金融
- 2、消费金融的十二大深层矛盾
1、消费金融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消费金融
传统消费金融(consumer finance,英文简称CF)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偏向于社会阶层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从金融创新产品或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示范点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创新产品的角度来看,个人贷款业务是传统银行无法全面包容的一部分。创建系统的个人消费金融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以上是消费金融意味着什么。
消费金融公司介绍消费金融企业是指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协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吸收群众存款,以小额贷款和分散为标准,为中国居民提供交易贷款。拟示范点开设的专业消费金融企业不吸收群众存款。成立初期资金以资本为主,经营规模扩大后可申请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这类专业企业具有信用额度小、审计速度快、无质押担保、服务形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写的是消费金融的含义,仅供参考。
2、消费金融的十二大深层矛盾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消费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业务,与普通金融业务有着不同的金融特征,也与一般的实体经济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导致消费金融在供给、需求与供求这三个方面,存在一些天然的、深层次、难以克服的矛盾问题。
一、供给方面的矛盾
从生产供给者的角度看,消费金融存在一些深层的矛盾,是导致消费金融业务高价格的重要原因。
1.数量与价格的普惠矛盾
一般实体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即随着业务规模增大,单位成本趋于递减。但是,消费金融却并不具有这样的一般特征,而是相反,产生规模扩大与成本递增的悖论,即普惠悖论。普就是要扩大金融服务规模和范围,需要不断下沉客户群,服务信用程度较低的客户,必然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提高风险成本和产品价格,就难以做到惠。对于客户而言,就是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之间的矛盾。对于较低信用的客户而言,要想提高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就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和成本,甚至,即使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和成本,也可得不到消费金融的覆盖。
产生普惠悖论的根源在于消费金融的主要成本不是运营成本,而是风险成本。大致地,运营成本随业务规模增加而递减,而风险成本却是随着业务规模增加而递增的一种特殊成本,因为随着业务规模增加和低信用客户比例的增加,必然带来风险成本的递增。
2.价格与风险的逆向选择矛盾
如果说普惠无法兼顾,那普而不惠就能成功吗?不,普而不惠虽然可以回避普惠困境,但却又会进入另一个矛盾——价格与风险的逆向选择困境。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下沉客户,信用风险提高,虽然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覆盖高风险,将高风险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这只是消费金融机构的一厢情愿。对于高价格的消费金融产品,消费者怎么应对呢?过高价格的消费金融产品,给本就低收入的消费者带来高昂的还款成本,要么是在事前未能考虑清楚这种成本压力导致事后东拼西凑勉强还款,转嫁给了亲朋好友;要么实在无力还款造成坏账和信用损失;甚至还可能事前就知道还不起也没有打算还,只想不管三七二十一,钱先借着再说,事后再想方设法逃债。高息压力可能吓走和挤出那些守信还款的借款者,就剩下那些本身就想着恶意逃债者还在想方设法地借款。
在缺乏有效个人破产和严格失信惩罚制度的环境下,主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能是消费金融不良率和拨备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最终导致守信客户付出高额利息和企业付出高额风险成本为失信客户买单,进一步扭曲消费金融市场和个人信用市场。所以,消费金融总是面临高价格与高风险成本、低价格与高营运成本之间的两难选择。
3.风险成本与数据成本的替代矛盾
在逆向选择机制作用下, 降低风险不能依靠高价格来覆盖高风险,只能通过搜集大数据来筛选相对优质客户来降低信用风险。但是,大数据又面临大数据成本与风险成本之间的替代矛盾。
因为数据成本是一种变动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风控模型的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具有前面所说的规模经济,可以随着业务规模增加,风控模型的成本可以不断摊薄),是随着数据规模增加而增加的一种成本,甚至还是一种递增的成本。因为,随着数据数量的增加,数据挖掘的难度越来越高,数据获得成本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数据数量的增加,核心数据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再增加非核心数据,对进一步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作用并不大,对降低风险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也就是边际收益递减。甚至,有些花了大价钱搜来的数据,可能只是一种干扰数据,不仅不能有利于筛选客户,反而可能提高信用风险。
所以,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加,数据的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陷入数据崇拜和数据陷阱,应该存在一个最优数据规模。同样风险成本也不是越低越好,存在一个最优风险成本,这由最优数据规模决定。进一步地,最优风险成本也就决定了最优产品价格,最优产品价格也就决定了最优业务规模,这就回到了第一个矛盾。因而,消费金融行业存在一个业务最大规模限制,无法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4.场景集中与风险分散的矛盾
基于消费需求的消费金融,只有真正嵌入到真实的消费场景之中,才能实现服务消费需求的金融支持。但是,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与现实的消费场景总是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与线下线下的零售企业或者生活服务企业合作。
然而,目前中国的商业环境并不十分完善和成熟,企业的信用情况也未必好于个人的信用,消费金融公司与外部渠道合作的场景风险可能高于平均的个人信用风险。一方面,外部渠道为了自身利益,可能帮助客户虚夸、隐藏个人信用信息,套取金融机构的消费贷款,或者故意捏造客户的消费信息和身份信息,骗取消费信贷资金卷款跑路;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受限于业务能力、工作责任心或者自身利益,可能难于发现客户的风险、甚至勾结外部渠道套取消费信贷资金,可能造成消费金融机构大面积的坏账损失。
所以,场景合作可能不仅没有实现真实消费场景的低风险,反而可能加大了场景贷款的风险。但是,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受限于自身的商业劣势,自建消费场景又面临高投入、高成本、见效慢、甚至失败的商业风险。所以,发展场景金融,无外乎就是自建场景的商业风险与外部渠道合作的金融风险之间的两难选择。
5.客户体验与客户筛选的矛盾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采用先进的金融科技实现了业务的远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让客户充分体验到快速的金融服务,大大节约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客户体验,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反作用,导致客户缺乏认真、谨慎的思考,可能引导了一些非理性的冲动消费,甚至带来不能承受的经济压力和信用风险。所以,简单快速的客户体验可能吸引了冲动型的客户,而排斥了谨慎型的客户,出现客户体验与信用风险的两难困境。当前消费金融公司追求简单、快速的客户体验。但是这种体验是不是就是金融服务的本原和价值呢?这值得深入分析。
对于客户本人来说,简单快速的服务的确可以少占用客户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只是是一种短视的、躺平式的、短期客户价值。客户需要的长期价值,应该是如何利用消费金融合理安排消费计划既满足长期消费需求又避免过度消费、合理安排还款计划既满足短期消费需求又避免债务陷阱、合理安排教育培训等发展型消费提升未来收入和消费等等。消费金融的本原不只是提前消费,而是平衡短期消费与长期消费的关系,平滑整个生命周期期间的消费曲线,稳定一生的消费水平的稳定,甚至是提升客户一生的消费水平。
对于公司来说,这种简单快速的客户体验也只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客户机制。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只想给个身份证号,什么都不用管就可以有钱花的客户,更大可能是那种习惯向父母、亲友甚至是路人伸手要钱的人,往往可能是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责任感的人。虽然不能说这种人肯定信用较低,但至少是不思进取、懒得赚钱还钱的人,最终可能是亲友代还,或者是借新债还旧债。真正信用较高的客户,是那种对自己和他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应该会在借贷之前认真思考钱应该如何花、如何还,以及如何通过借钱平衡自己的消费、甚至提升自己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真正责任感强的客户,为了借钱会在乎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吗?
所以,简单快速的客户体验更大可能是吸引那些躺平型的低端客户,而排斥了那些进取型的高端客户,陷入那种客户体验与信用风险的两难困境。
6.技术隔离与服务本原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逐渐隔离,高效率、批量化的生产,生产者事先都不知道产品是为谁生产的,与消费者的联系仅仅是打印在商品标签上的企业名、地址以及使用说明等。相对于实体产品来说,传统的金融服务,在与客户的联系上反而更为紧密,企业必须事先知道为谁服务,而且必须人与人、面对面才能提供服务。
消费金融采取现代化的技术,实现了业务的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一定程度上使得业务规模、效率,甚至效益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但也使得服务更加虚无。智能技术用机器代替人的服务,的确也可以节约人力成本,甚至还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新鲜体验。但是,机器人那种程式化的服务,大大降低了人性化服务的亲近感,尤其是面对面的线下服务的那种温度感。现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直播带货的新兴趋势,可能正是技术逐渐回归面对面服务趋势的反映。
这种利用现代技术代替传统服务的方式,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完全隔离开来,就像现在的疫情一样,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孤立、孤独了,甚至逐渐导致了过度使用技术、技术崇拜的趋势。人毕竟是社会性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长久地隔离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与金融服务的人性化服务本原之间存在的天然的矛盾。
7.外购依赖与自建成本的矛盾
消费金融机构在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方面,缺乏自主性,大多依赖于外部第三方机构。数据资源方面,外购的数据仅仅只能获得一次性的查询和使用权,而数据的真正价值来源于数据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开发利用,这导致消费金融机构在提高风控上存在一定制约。客户资源方面,也是需要不断从外部消费场景或者平台企业引流,对外部客户资源的依赖性较高。而且,拥有丰富消费场景的大型零售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延伸产品链,自主开发或者合作开发消费金融产品。小型零售企业过于分散,消费金融机构与之进行场景合作的成本较高,客户规模也有限。大型平台企业的客户资源越来越集中,引流成本越来越高。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合作消费场景获客与平台企业引流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但是,自主的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并非消费金融机构之所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又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可能还存在自建失败的风险。在短期内,自建成本往往还高于外购成本。自建的成本和风险较高,外购又往往受制于他人,自建与外购的矛盾,不仅仅是消费金融,往往也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两难选择。
二、需求方面的矛盾
8.提前消费与减少消费的矛盾
对于客户来说,要想通过消费金融实现提前消费,但不得不付出较高的消费信贷成本,而不得不减少未来的消费。消费早一点和消费多一点只能二选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消费早一点就只能少一点,要想消费多一点就只能消费晚一点。总是,客户在及时消费与延迟消费之间面临着难以两全的矛盾。
在市场中,可以将消费者分为提前消费和延迟消费的两类,也就是贷款和存款的两类客户,消费金融就分成了需求和供给,现时交易和未来交易的四种组合。现时交易中,甲属于延迟消费者,把钱存入金融机构,成为消费金融的供给者;乙属于提前消费者,作为消费金融的需求者,从金融机构中借钱消费;在未来交易中,甲从金融机构取回本息,可以增加消费;乙向金融机构还本付息,只得减少消费。
9.借款用途与还款来源的矛盾
对于客户而言,消费金融的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这两者是分离的,这就产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如果客户借款的用途真正用于消费,可能并不利于今后的还款。客户经常性的借款提前消费,可能形成一种注重消费和个人享受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可能逐渐降低勤俭节约、积累财富的动机,最终造成还款困难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注重个人享受还可能降低其努力工作的、奋发进取的事业心,不利于未来的升职加薪,降低未来还款的能力。
如果客户借款的用途不是真正用于消费,而是用于购房或者高风险的金融投资(消费信贷的高成本无法弥补稳定的、低收益的固定收益投资),一方面,不符合监管对于消费金融用途管控的要求,带来合规风险;另一方面,购房或投资的高风险,最终是将投资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消费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将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到金融机构形成系统性风险。
10.信息保护与信用提升的矛盾
现在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一种时尚,使得消费金融机构不得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获取这些数据,进而进行信用评价。其实个人信息保护与提升个人信用价值是自相矛盾的,客户和消费金融机构都陷于这一两难困境之中。
信用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或者个人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一个企业,往往是大量花钱做广告宣传自己品牌、产品等正面信息,只会保护那些有损价值的负面信息。对个人来说,比如明星、名人,更多地也是宣传个人信息,甚至炒作来提升价值,保护信息只会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中最终价值消失。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吹牛、显摆之人,其实就是想通过传播个人信息来提升提升个人信用,获得更多的认可。个人曝光度越高,越能彰显个人价值,其实每个人只是想保护个人的负面信息而已。所以,个人信息保护,更多的可能是保护了个人不良信息。真正正面的个人信息,大家可能还恨不得到处显摆呢。
一个社会对个人信息的真正保护,是在严厉打击滥用他人信息的前提下,鼓励个人更多公开信息,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让社会不良之人无所遁形,既是提升个人信用价值,也是增强社会互信程度、促进社会法治的一种有效的制度补充。
三、市场方面的矛盾
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各自不同的矛盾,在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下,进一步地演变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矛盾。
11.需求长期限与供给短期限的矛盾
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将未来收入转变为现期的消费支出。一般情况下,人们未来收入在短期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要将未来收入变现,必须依赖于长期的收入增长,这是生命周期决定的。因而消费金融需求往往长期性的。但是,现实中的消费金融提供的期限都比较短,因为企业融资是短期的,难以支撑较长的消费信贷周期。消费金融的长期性需求和短期性供给之间也是一种两难选择。
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将未来收入转变为现期的消费支出。一般情况下,人们未来收入在短期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要将未来收入变现,必须依赖于长期的收入增长,这是生命周期决定的。人们一生之中的收入是年轻时候低,中年收入高以及老年收入低。但是消费需求往往是相反,年轻和年老的时候高,中年的时候低。消费金融就是将中年时期的高收入变现为青年时期的高支出,而养老金融则是将中年时期高收入通过储蓄和投资变为老年时期的生活保障。所以,消费金融和养老金融是相对应的,在本质上是一种长期金融。
但是,现实中的消费金融提供的期限都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两年,最多不超过三年。因为企业融资是短期的,仅仅依靠资金供给期限的错配,难以支撑较长的消费信贷周期。但是对于当前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三年之内收入很难大幅增长,除去必要的消费支出之外,没有什么可剩下来钱来按期还本付息,最终不过是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而已。消费金融的长期性需求和短期性供给之间的两难选择,是当前消费金融领域中借新还旧、多头共债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甚至可能导致行业性、系统性风险。
12.需求与供给双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规避风险的金融本性往往导致金融的需求与供给错位,不仅导致需求与供给的期限错配,而且导致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错配。
对于低收入和低信用客户而言,他们往往是金融的高需求者,但是,金融机构处于风险成本的考虑,往往把这些客户筛选掉,是被嫌弃的客户,并不能满足这些客户的金融需求。这就是说,对于高需求的金融客户来说,金融服务可能并不会雪中送炭,导致低端消费金融市场上需求过剩而供给不足。
对于高收入和高信用的客户而言,其自身的资金较多,对金融需求并不强烈。但是,因为其高还款能力,往往成为金融机构青睐的客户,争相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提供了过多的金融服务。这就是说,对于低金融需求的高端客户而言,金融服务往往是锦上添花,导致高端消费金融市场上,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
所以,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本质,将消费金融市场分割成为二元市场:在高信用市场上,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在低信用市场上,需求过剩供给不足,出现需求和供给无法匹配的、双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这类似于婚恋市场上,同时存在大量优秀剩女与大量不优秀的剩男不能匹配的、双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本文关键词:消费金融app,消费金融是什么意思,消费金融app下载,消费金融,消费金融是什么贷款平台。这就是关于《消费金融是什么意思,消费金融app下载(消费金融的十二大深层矛盾)》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赛仁金融》百科知识网站:http://yzsryq.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