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还没等到父母催婚催生,专家们已经抢先一步了。
最近整个微博热搜都围绕着生育问题,尤其是这条,讨论度极高:
不出所料,热评基本都是骂的,因为只看这行字,根本不知道是在说什么。
缩短教育时间和提高生育率有什么关系?难道是要把本来应该读书,受教育的时间挪去生孩子?
我点进去,发现这是一个叫做育娲人口研究的机构,写的一篇名为《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学前和基础教育篇》的文章里,摘出来的一个观点。
这篇文章的两位主要作者,梁建章和任泽平,一直都非常关注人口问题,尤其是任泽平,曾经说要印钞2万亿鼓励生育的就是他。
所以全文的方向肯定是鼓励生育的,但不得不说,这次除了印钞撒币,多了点新的,值得聊一聊的观点。
原文到底说了什么?
如标题所说,全文的重点就是教育和人口(生育率)的关系。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洞察。
毕竟很多人也认同,现在说“养不起孩子”,不是穿衣吃饭层面的养不起,主要的投入还是在教育上。
从辅导班到学区房,从小升初到高考和出国留学,好的教育,都是钞能力堆出来的。
除了花钱还得花时间精力,辅导孩子写个作业能给爹妈气出高血压来。
如果能从教育层面提供帮助,有没有可能提高部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原文主要讲了两方面。
首先是幼托,他提供了一张图表,关于很多国家0到2岁的小孩入托率和生育率的关系:
入托率越高,生育率多少也能提高一点——以及,中国所处的位置确实蛮尴尬……
幼托机构的意义就是告诉年轻人,你生了孩子有人帮着带。
减少了后顾之忧,自然就有更多人愿意重新考虑这件事。
尤其是女性。
孕产期本身就是女性在付出,生下来的前两年,孩子也离不开妈妈,以至于从怀孕开始,至少有三年时间,女人的生活重心都是孩子,很容易耽误自身发展。
也就是“母职惩罚”。
所以文章作者提出,要大量建设托儿所,至少建10万个,把中国小孩的入托率从5%提高到50%。
然后是真正引发热议的部分,关于义务教育。
还是那句话,中国家庭再穷不能穷教育,一旦牵扯到读书升学,全家都跟着打鸡血。
中国小孩平均每周学习时长高达57个小时,算下来不比996的打工人轻松多少。
孩子辛苦,家长也跟着焦虑,写作业要陪,辅导班要上,别人家孩子小学就学编程了,你总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过程还特别漫长。
小学6年,初中3年,为了中考已经拼掉半条命了,后面还有大boss高考在等着。
作为小孩,这贯穿了他的六七岁到十八九岁,几乎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
作为父母,这也伴随着他们的青年到中年,也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最佳发展期,以及原本可以拿来享受人生的时光。
想想就累,索性不生小孩啥事没有。
这在原文中也有统计数据,小孩的学习时长和生育率基本呈负相关:
那么专家们就想到,如果教育阶段不这么卷,把这个同时压在大人和孩子身上的大包袱减轻一点,人们会不会也更愿意生育呢?
具体落实到措施上,文中给了两项建议:
第一,取消中考。
现阶段的中考,普高录取率只有50%,意味着把一半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中,他们基本不太可能再去读大学了。
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恐怕都很难接受这件事,应对方法只能是早早鸡娃。
取消中考,让所有学生都能至少接受完高中教育,这算不算一种,多少能抚平一点教育焦虑的办法?
此外文中还提到,大学的录取率最好也要更高一些,让80%以上的人都能读大学,别再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套了。
第二,缩短中小学学制,从现在的十二年缩短到十年。
终于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缩短学制和生育率到底有什么关系?
文章中表达的意思是,现在的学制这么长,是因为其中至少有两年用在了复习,备战中高考,反复刷题上。
还真是这么回事,大部分初高中的课程安排都是前两年把新知识学完,最后一年疯狂复习,题海战术。
如果没有中考,那初三一整年的复习时间是不是就能省下来?如果高考录取率也足够高,高三的时间能不能也省下来?
省下两年时间,意味着大人和孩子都能少在这个教育制度里煎熬两年,算不算“减负”的一种方式?
按照这套逻辑推演下来,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小孩,很大程度源于教育焦虑。
专家提出了包括取消中考,提高高考录取率等等一系列措施,试图缓解教育焦虑,而“缩短学制”也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缩短的是中小学学制,不是大学学制。
最终的目的是为教育“减负”,从而推动生育意愿。
当然,文中也提到,减少两年在校时间,确实可以直接作用于生育率本身。
我们都知道一个矛盾,人类生理上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0到30岁。
而我们现在大学毕业差不多就是22岁,在职场上立足,寻求发展的黄金年龄,基本上也就是前十年。
时间和精力就只有这么点,搞事业,还是养小孩?
这没法选,尤其是养小孩本身就需要大笔的钱,就更没法选了——无论你本身有没有生育意愿,都得先搞钱。
这个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我们没法违逆生理技能,也没法违抗社会规律。
“缩短学制”就成了一个没办法之下的办法:
给年轻人挤出两年时间来,让他们早一点步入社会,多少能把这个矛盾的时间错开一点。
原本我22岁大学毕业,想要在职场上勉强站稳脚跟怎么也得三五年,那事业稍微有点起色,也有点积蓄的时候,基本已经奔着30岁去了。
忙不过来。
现在我20岁就毕业了,还是先搞三五年的钱,也不过25岁左右,再来考虑结婚生子就显得从容不少。
看似只是多了两年,但20岁到30岁之间的两年,其实非常珍贵。
硬要说的话,这部分确实可以解读成,专家建议年轻人早点结束学业步入社会,去参与工作,结婚生孩子。
但这依然和一部分网友最初理解的,专家不让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把他们都赶回家生孩子,存在明显的出入。
而且我有必要强调一下,文中并没有提到这只针对女性,就算真要缩短学制,也是男女一起缩短。
而且,缩短的真不是大学那四年……
所以,我替这篇文章做了这么多解释,是因为这波我站队专家吗?
也不是。
相反,读完全文之后,我有些隐隐的担忧。
首先,缩短学制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不好说。
目前我们国家6+3+3学制已经沿用了百来年,它脱胎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有一位名叫克兰普顿的美国学者,研究了5000名纽约男学生身心发育成熟情况。
他发现从9年级到10年级——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初三到高一,15岁左右的年纪,身心发育成熟的男生比例有了最大幅度跃升:
从52.9%跃升到了78.9%。
于是他把这个阶段作为一个分流点,读完九年级就让学生毕业,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对未来的规划,选择直接工作,还是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或者读高中,大学。
这么看来,至少目前的学制经过了科学研究,符合大部分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当下全世界基本都还在沿用这套学制。
仅仅为了教育减负,以及提高生育率就改动,会不会太片面了点?
还有个问题是,这里对高等教育的定义只到大学,没有考虑到很多年轻人还有继续深造,读研读博的需求。
另外,就算只说教育减负,缩短学制又能减轻多少负担?
从逻辑上说,如果真的是要减负,学同样多的知识,难道不该是时间越充裕,负担越轻吗?
把原本12年要学的东西塞进10年里学完,对于天资有限的学生来说,会不会更紧迫,压力更大?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就提出,初中阶段还应该多增加一年。
突然多出来那么多新学科,时间放宽,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
以及最最重要的,我们应当去直视房间里的大象:
教育焦虑的最根本是什么?
依然是大学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收入水平,生活质量。
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拼了命也要读个好大学,终归是为了之后找个更好的工作,赚更多钱。
取消中考,高考扩招,看似是解决了教育焦虑,但是,然后呢?
以前还能说教育内卷也就卷个初高中,考上大学就轻松点了,那如果80%的人都可以读大学,是不是也意味着,即便读了大学,也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
这恐怕会导向另一种循环——
大学可以扩招,职场残酷依旧,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高薪工作岗位就那么多。
当读大学也不是教育内卷的终点,年轻人还得去读研读博留学镀金,用其他的方式花式再去卷,以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
卷,累,焦虑,还是无休无止。
看透这个本质之后也许我们会再一次恍然大悟,生育,养育之路,依然问题重重。
但无论如何,关于这次专家的建议,我本人的态度变得不那么激进了。
作为个体,我也不喜欢被人生导师指指点点,是否结婚,是否生育,是否要二胎三胎,从来都是个人自由。
但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国家鼓励生育,也确实没错。
我们2022年的生育率已经在负增长了,这真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生育率过低的危害我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国民消费能力下降……
这些后果最终都会落在我们每个普通人头上。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等再过二三十年我们老了,根本没有年轻的劳动力来照顾我们,我们现在的养老金会变得像个笑话。
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所以国家鼓励生育,人口专家不断想办法,提建议,做改革,这是必然。
我们可以坚持自由选择,但没必要看到几句捕风捉影的话就开喷。
另外,每次国家提出鼓励生育的政策,总有些网友会喷,说没用。
生育补贴没用,男女同休产假没用,取消中考没用,社会协助育儿也没用……
你要问那到底什么有用,他们说,都没用,我就是不想生!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政策,根本不是给这部分“无论如何都不想生育”的网友提供的?
你认为金山银山都无法动摇你不婚不育的决心,但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摇摆位。
他们想生育,但面临现实困难。
养不起,教不好,缺少时间和精力等等。
鼓励生育的政策,是在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至少算是一个不太坏的尝试。
我们不妨就拭目以待,保持适当乐观的观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