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央视军事频道的《国防科工》节目播出了一种外贸120毫米制导迫击炮弹。该弹的精度颇高,节目中现场展示了炮弹命中点与靶心的距离为75厘米。12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一般为6-7公里,不要说这个距离,即便是射击2公里外的目标,0.75米的误差都可以算是正中靶心了。
由于迫击炮一般是滑膛的(节目中展示了加工后的120迫炮管内膛非常光滑),而且弹道特别弯曲,飞行速度又多为亚音速,因此整个飞行时间很长。打最大射程时从出膛到落地耗时可能是分钟级的。这样影响命中精度的因素特别多,至少风向造成的偏差就很大。因此,正常情况下的120迫射击圆公算偏差(CEP)可以有70-80米。而节目中的迫击炮弹误差居然只有寻常条件下的百分之一,显然是采取了某种精度较高的制导手段。不过节目中并没有谈具体的制导方式,只是说“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光电转换技术为核心,与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弹药”。
涉及光电转换的制导技术要么是电视制导,要么是红外制导,最后就是激光制导。电视制导技术比较成熟,而且精度高,与0.75米的实验结果比较匹配。但电视制导用于炮弹的非常少见,红外制导一般是热成像,也殊少用于炮弹,而且红外波段的波长较长,分辨率不如可见光,对命中精度有一定影响。此外无论电视制导还是红外制导,对简单背景目标的识别也许能自动完成,但对稍微复杂点的背景,就需要人工干预,用起来其实很麻烦。而迫击炮打击的地面目标很少是简单背景,因此上述两方式的可能性都不高。最后就剩下激光半主动制导了。激光半主动制导的精度也足够高,国内也早就掌握了152毫米激光制导炮弹的生产技术。迫击炮出膛速度低过载小,对半主动导引头的要求相较152毫米炮弹也可以相应放宽。使用的时候除了需要派人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之外也比较简单。所以,这种炮弹是激光半主动制导的可能性比较大。
66式152榴发射激光制导炮弹
该炮弹的弹道修正方式不是靠常见的舵机+尾翼的方式,而是靠在弹身中部呈环状均匀分布的多个小火箭以脉冲喷气的方式调整。视频显示在90度范围内可以看到6个火箭喷口,全弹至少应该有24枚火箭。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据说是成本较低,舵机方式需要在整个制导过程中连续修正,而脉冲喷气方式则是断续进行修正。一般而言,用于修正的火箭数量越多命中精度越高,相当于断续的间隔减小更接近于连续修正,但对成本有不利影响。一些仿真结果显示当修正火箭的数量达到10个以上时,配合适当的弹道修正算法,理论计算出的CEP就不大于6米。现在炮弹上的喷口达到24个,精度进一步提高是符合预期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2007年《兵器知识》就介绍了一种外贸120毫米脉冲末修迫弹,也是激光制导的,射程未知,CEP为3米。2017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马来西亚兰卡威防务展上推出了两款120毫米激光半主动制导迫击炮弹GP120与GP120A,也采用脉冲末修,但这两种炮弹的尾翼与节目中的迫弹尾翼差异很大,据说是用于国产120毫米迫榴炮的。不知道节目里这种迫击炮弹与上述三种炮弹有何异同?
GP120
去年北方工业公司展出了CS/BME1型脉冲火箭修正卫星制导迫击炮弹。外观与这种迫弹非常相似。所以该弹有可能是以CS/BME1为基础研制的,目前卫星+激光制导是制导迫弹的新发展潮流,卫星制导负责弹道的中段,弹道的末段由激光半主动来承担。这样可以优势互补:卫星制导利于远程飞行但末端精度较差,激光半主动精度高但只有距离够近才行,两者结合保证了远射程下的高精度。
CS/BME1迫击炮弹
据说CS/BME1出口给了阿联酋,看来这玩意大概不久之后也会出现在中东某些大户的弹药库里,希望这些人届时能好好使用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