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哪些(银行的信用风险包括哪些方面),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银行的主要风险,指的是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业务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业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就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下面小编就来说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一、机制管理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机制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贷分离机制。就是将贷款的审查和贷款的决策进行指责分离,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负责贷款的审查与决策,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不良贷款。
2.授权管理机制。总行对所属的职能部门、下属的分支机构,根据层级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分别授予具体的最高信贷权限。管理层级越高,信贷权限越大。
3.额度管理机制。总行对全行系统给予某一特定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授信规定最高限额。
二、过程管理
商业银行的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个方面。
1.事前管理。在事前管理阶段,商业银行审查的核心是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策的核心是贷与不贷、以什么利率水平贷。
在此阶段分析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利用社会上独立评级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结果,也可单独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的“5C”、“3C”分析。“5C”分析是分析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资本、品格、担保品和经营环境。“3C”分析是分析借款人现金流、管理和事业的连续性。
2.事中管理。在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阶段,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是贷款不要被挪用、贷款是否被有效使用、跟踪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在此阶段,商业银行要进行贷款风险分类。目前采用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即把已经发放的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等级。
3.事后管理。在贷款完全回收以后,银行管理的重点在于回顾和反思贷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改善控制制度中的缺陷,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
以上就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哪些(银行的信用风险包括哪些方面)
一、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银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1)2019年以来,银行业风险相关指标趋弱,部分银行信用风险逐步累积。
2019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债务风险加大。由于银行资产质量与实体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银行业不良贷款整体水平上升,资产质量承压,盈利水平减弱。
从全行业数据来看,商业银行不良率从2018年的1.86%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1.94%,为最近十年的最高水平;拨备覆盖率从2018年的186.31%下降3.91个百分点至2020年6月末的182.40%,仍高于目前150%的监管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03%降至10.47%,下降0.56个百分点,是各项监管指标中波动最大的;2020年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润下降9.4%,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
从上述数据来看,2019年以来,虽然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各项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但似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恶化。事实上,根据中债资信覆盖的200多家样本银行的分析,部分银行利用各种方式粉饰财务报表,其指标的真实弱化程度远高于账面业绩。
首先,2019年,银行发放贷款、新增贷款和不偿还本金的旧贷款占比快速上升。部分银行上述贷款占比超过20%,但仍将大量展期贷款归为“正常”贷款。其次,2018年和2019年,银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不良核销。如果(核销不良贷款)/平均贷款余额,行业不良率接近3%;此外,如果减少银行向AMC转让的不良资产规模进行对比,严格的不良率远高于2017年底的水平。
同时,由于大量贷款减值准备金的消耗,行业实际“安全垫”比2017年底的水平更差。第三,经济下行削弱了投资资产中基础资产的质量,违约资产占比持续上升。部分银行违约资产占投资资产的10%以上,但投资资产减值准备不足,后续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减值压力。
(2)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可控,大多数银行吸收信用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强。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下降,行业积累了一定的信用风险。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仍然需要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自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包括向受灾严重的企业发放或续贷贷款,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
2020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2.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4万亿元,增速为最近十年来最高。因此,未来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基调不会改变,监管政策将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例如,202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至2021年底。这一政策旨在逐步释放银行体系风险,有序化解。
此外,国内银行整体监管指标设定严格。比如贷拨比最低要求2.5%,但实际上目前行业平均水平在3.5%左右,未来吸收新增不良贷款还有一定空间;同时,大部分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是不错的,未来仍有能力进一步计提拨备。
在上述方向的指导下,一系列银行业监管政策相继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重要政策对银行业健康规范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监管也逐渐重视并严厉打击银行粉饰报表的行为。2020年6月,银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坚决治理各类粉饰报表行为,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真实暴露坏账,足额计提”。
7月份,银监会表示“当前不良贷款尚未完全暴露,存在较大上升压力”,“做好不良贷款可能大幅反弹的准备”。因此,随着银行监管的收紧,通过粉饰报表来维持账面财务业绩的银行风险将逐渐暴露。比如,目前部分银行信贷投放中有很高比例的贷款需要靠借新贷还旧贷而不还本金来保持,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资产质量向下迁移的情况。
二、政策层面维护银行业稳定的措施
虽然银行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信用风险,但考虑到其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监管层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行业运行,化解风险,以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在日常经营中,银行一般通过核销不良资产、转移和补充资本等方式化解一般性风险,维护业务稳定。但当银行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或信用风险时,监管和地方政府通常会引导银行改善经营状况,通过兼并重组、改革重组等方式化解面临的信用风险。
(1)本行通过不良资产的核销、转让和补充维持日常经营。
稳定性1、不良资产核销
2018年8月,银保监会发文强调,鼓励银行利用拨备较为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同年,银保监会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在监管鼓励贷款核销的背景下,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贷款核销规模分别为0.76万亿元、1.02万亿元、1.06万亿元和0.45万亿元。
其中,2018年和2019年的贷款核销规模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将部分不良资产核销可以快速降低不良率水平,因此未来几年有序核销不良贷款仍将是银行降低不良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部分银行贷款减值准备/存量贷款规模已经接近监管红线,通过核销不良贷款降低不良率及提高拨备覆盖率的空间十分有限。该类银行将面临不良率上升、计提拨备压力增大的窘境。
2、不良资产转让
近年来,为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各地政府开始主导设立一些AMC公司,以承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目前,各省份不良资产收购及处置业务的经营主体为:1-2家持牌的地方AMC公司,数家省级或市级未持牌AMC以及全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中地方持牌AMC为收购、处置区域银行不良资产的主力。截至2020年6月末,经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地方AMC共57家,其中主要股东为国资背景的占比近80%。
在地方AMC持续扩容的背景下,预计银行不良资产转让规模仍将有所增长。但随着监管对于地方AMC业务开展的规范性增强,对于帮助金融机构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以收购不良资产的名义为企业提供融资等不合规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
此外,地方AMC在市场化开展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时,对于不良资产包的要求有所提高。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除了部分政策性支持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外,地方AMC在市场化开展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时,更倾向于和全国性银行以及规模较大的城商行等合作,而与中小农商行、城商行实际开展的业务较少。因此,对于部分银行来说,通过不良资产转让来处置不良资产的规模依然有限。
3、补充资本
银行补充资本(含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及二级资本补充工具)的主要方式有:1)股东增资,2)IPO、增发、配股;3)留存收益;4)发行永续债或资本补充债。
其中,IPO、增发、配股主要针对上市银行或拟上市银行,门槛较高,其余几种方式更具有普遍性。银行补充资本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拓展业务本身对资本金的需要,二是为弥补风险损失、满足监管要求。近年,随着银行业经营压力增大,出于后种原因补充资本的情况较为普遍。
然而,股东实力弱、股权分散的银行较难通过股东增资手段进行资本补充;此外,若银行自身账面表现较差,那么其难以通过留存收益、发行永续债或资本补充债的方式补充资本。综上,对于股东实力弱、股权分散,且账面表现较差的银行来说,未来将难以通过补充资本的方式化解风险。
(二)监管层面引导银行通过合并重组、改革重组化解信用风险
1、合并重组
过去20年里,城商行、农商行陆续发生过合并重组事件,例如徽商银行、江苏银行、湖北银行和中原银行等省级城商行分别由多家城商行、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来。当时,银行之间进行合并重组的主要目的是“做大做强”。
2020年4月,银保监会表示,中小银行在疫情期间受到明显冲击,今年将会大力推进中小银行的改革重组工作。在相关政策支持下,2020年以来中小银行掀起合并重组热潮。与前期不同的是,本轮合并重组的首要目的为“报团取暖”,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具体形式上,本轮合并重组包括新设合并及参控股两种模式。
根据公开资料披露,今年以来已有10多起城商行、农商行合并重组事件。整体看,银行合并重组有益于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改善银行流动性,优化银行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并且通过以时间换空间,逐渐化解存量不良资产。但即便进行重组,若股权结构不进行大幅度调整、资本金得不到充实,重组后的银行信用风险依然难以得到有效化解。
2、改革重组
该种方式为近年出现重大信用风险事件的银行主要的风险化解手段。例如,2020年4月,G银行发生股价暴跌及挤兑事件,且2019年报业绩呈现大幅下滑。一般而言,对金融环境影响很大的银行在出现信用风险时,往往可以获得很强的外部支持,其主要风险化解手段为,在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主导下,以债务重组、引入战投及增资扩股的方式化解信用风险。
(三)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以及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的中小银行或难以获得监管及地方政府支持
从上述分析来看,无论是不良资产核销、转让还是补充资本均为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为降低不良、满足监管要求所采取的手段。在政策鼓励下,虽然历史上积累的“安全垫”将大量消耗,但大部分银行可自主化解短期信用风险。当自身能力难以应对信用风险时,银行普遍借助监管及地方政府的力量,采用合并重组、改革重组等方式,协助化解风险。
考虑银行业在金融体系的重要地位,银行在面临信用风险时通常可获得监管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但中债资信认为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的银行,或难以获得外部救助:(1)大股东非法挪用资金、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导致经营大幅恶化的银行。国内多数银行股权分散,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但实际上,一些银行的实际控制人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操作,实现对银行的单一控制。(2)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政府支持能力弱的中小银行。
监管及地方政府虽然是化解银行信用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但中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信用风险事件持续暴露,对于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当地政府支持能力弱的中小银行来说,不排除难以获得政策支持的可能。
三、未来信用风险加大的几类银行
(一)账面表现已然持续恶化的中小城商、农商行
由于计提风险准备将会侵蚀利润,银行会在满足拨备要求和追求盈利之间进行权衡,若为满足拨备要求导致盈利大幅弱化,同样反映出银行基本面很差。通常情况下,银行往往采用核销或出售不良资产、粉饰财务报表、寻求补充资本的手段化解账面财务指标的弱化,若某银行账面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或说明该银行已然“积重难返”。
(二)财务粉饰情况严重的中小银行
若考虑银行真实资产质量以及充分计提拨备的情况下,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几乎处于破产程度。尽管短期内上述银行通过粉饰报表使得各项监管指标符合要求,但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一旦被发现,将受到严厉的监管处罚,信用风险终将暴露。
(三)吸纳不良能力弱的银行
(四)公司治理及内控存在明显瑕疵的银行
(五)所处区域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银行
实际上,对于上述任何类型的银行来说,当其处于积重难返的情况下必定会寻求外部支持,助力其化解信用风险。而根据上文所述,对于大股东非法挪用资金、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导致经营大幅恶化的银行,以及所在地区经济实力弱、区域影响力低、政府支持能力弱的中小银行来说,在面临上述风险时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外部支持,最终导致其经营风险转化为实际信用风险。
相关问答:
本文关键词:信用风险还有什么风险,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能存在于什么中,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哪些方面。这就是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哪些(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赛仁金融》百科知识网站:http://yzsryq.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