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专家”这个词变得不那么正面。专家这个词,原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或者是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但如今,已经有被滥用的趋势。
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专家观点”、“专家建议”,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求职和婚姻等话题,都有专家的身影。
一位好的专家在公共领域发表对社会议题的看法,可以引领舆论、普及知识,起到良好的、有建设性的正面影响,让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但是,为什么如今的“专家说”反而令大家反感呢?
因为专家说……
最近,又有一个专家带着他的建议上了热搜——#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
这个专家是3HFIT的董事长姚宁。在这个话题之下,虽然也有持赞同意见的声音,但更多还是被指责的声音所淹没。
不少网友认为这个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有选择,谁愿意去做不喜欢的工作呢?但得先生存,再谋求更多的。
其实如果看过完整的视频就知道,姚宁分享的观点是“当你的兴趣爱好和技术,正好满足需求的时候,赚钱就不会那么艰难。”重点其实是20-30岁的时候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但是经过媒体的简单“提炼”,就变成了一句“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不仅曲解了原意,也加剧了公众对专家的负面情绪。
有这样的被断章取义的“专家说”,也有一看就觉得离谱的“专家说”——“建议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低收入人群可把限制房屋租出去”、“农民在县城买房开车回家种田”、“中国谁家没个50万”等等,被网友们吐槽“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为什么现在“专家”会变“砖家”,让年轻人反感,乃至排斥?
一是专家的建议自相矛盾。
前面一个专家提出了什么建议,后面一个专家提出了与之前不同的建议,比如前有“建议成年人每天喝八杯水”,后有“研究称每天八杯水并不适用所有人”。那这样就会让大众产生困扰,到底我们听哪一个?
虽然专家只是一个称呼,背后都有具体的实名人,但是由于热搜都是“专家建议”,因此大众也都默认这是一个共同的群体,因此不少网友们都建议专家们能不能统一意见之后再对外建议。
二是专家的建议质量较低。
有一些专家的建议悬浮于天上,脱离现实,过于理想主义。比如2021年12月就有一个“专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一度登上热搜第二,被网友热嘲为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市区房价太贵,租金太高,没有家底的年轻人根本难以负担,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更远的地方租住。没有人愿意通勤时间长,除非没有办法。
三是专家不一定是专家。
在专家群体中,不乏一些打着“专家”名号的“伪专家”,随便给自己冠上了一个高大上的头衔,为了吸取流量,而在网上大讲特讲。有一些离谱,一眼假的建议可能就是这些人提出来的。真正的专家,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观点,而是默默专注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四是年轻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年轻人不爱听专家的建议,从某种程度也代表了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盲听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质疑的勇气。
在专家建议如此泛滥的当下,我们要分清什么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要分清什么是“一派胡言”。有益的建议,咱就吸取,其他的不必在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