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演唱会迎来了久违的旺季。打开票务平台,一个个熟习或不熟习的歌手、组合映入眼帘,后面跟着一大串即将举办演唱会的城市名。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当他们看到曾经追星的对象将要来到自己的城市巡演,立刻现出年少时的样子,带着兴奋与热心,参加了浩浩荡荡的“抢票大军”。
胜利抢到票的人,八成要在朋友圈夸耀一番,没抢到的,则不免捶胸顿足,然后换个场次再战。虽然到目前为止,自己一张票都没抢到,但我既被那些朋友“重返青春”的喜悦所沾染,也感受了文化市场扑面而来的繁华气味。演唱会一票难求,显示出文化市场有着茂盛的花费需求,也意味着全部社会都在逐渐恢复元气与活气。
经济学原理告知我们,当某件东西的需求极度茂盛,而供应又相对不足时,其价钱往往会向上飙涨。当演唱会的生意好到一开票就能“秒光”时,票价自然也越来越贵。从表面上看,官方的定价涵盖了从低到高的各个价位,但低价票的数量并不多,因此格外难抢。这些票一旦到了“黄牛”手里,价钱还翻上一番甚至到达数倍。
我的朋友大半已经“三十而立”,对他们来说,花上几百、上千块,买一张偶像的演唱会门票,换取一场美妙的体验,是一件值得的事,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如果把视角转移到更年青的文化市场花费主体身上,我们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气象。
比如,对大学生而言,高企的票价就像一道隔墙,横亘在他们和他们想要的文化生活之间。除非特殊荣幸,能在官方渠道抢到最廉价的那几档票,否则,这些年青人恐怕要专门打一份工,顺便节衣缩食一段时间,才干实现自己的“观演幻想”。此外,对大多数步入社会不久、刚刚拿到起步薪水的职场新人而言,他们的情形也不会比在校生好到哪去。
有人可能会说:演唱会原来就不是什么生活必须品,去不起就别去了呗。但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不能仅满足于让成员生存,同时也应当积极为民众发明更出色、更丰盛的美妙生活。公民经济想要繁华,也须要让大众能有余暇和余力在自己感兴致的范畴积极花费。
演唱会市场当然有自己的特别性,但它同时也是全部文化花费市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各个范畴,花费者都能感知到文化花费的涨价趋势。一张电影票、一期视频网站会员、一局剧本杀、一件文创藏品……各种文化花费似乎都在升级换代的同时,“趁机”变得越来越贵。从实质上看,这正是供需失衡的体现。
演唱会也好,其他的文化花费形式也罢,当然算不上“必须品”,但也不应被视作“奢靡品”。年青的人、节省的人、手头拮据的人,同样有权力进行文化花费,从中获得精力上的满足。各个社会阶层都须要价钱合理的文娱服务,如果市场在某些价钱区段无法供应充分的服务,该反思的是市场环境,而不是怕贵、嫌贵的花费者。
文化花费是个很大的概念,其中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服务对象和价钱都有很大的浮动区间。市场受骗然可以有昂贵的文化花费项目,但不能任由全部文化花费都被贴上“奢靡”“费钱”的标签。文化花费可以更加亲民,也应当更加亲民。这并不是要对商家搞道德绑架,逼着他们降价,而是说文化花费市场须要投入更多供应,从而在充足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供需平衡,使花费者和经营者共同获益。
杨鑫宇 起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