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亮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论述,从东北到海南、从中原到边疆,从产区到销区、从科研一线到田间地头,一次次谆谆告诫、殷殷嘱托,立足新时代擘画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引领和推动了粮食安全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全面阐述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洞察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任务,科学揭示了粮食安全的内在规律,系统回答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战略举措、战略保障等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战略思维、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世界眼光,为解决好粮食安全领域重大问题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战略高度,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深刻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世情国情粮情,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粮食安全制度日益健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作出建立全方位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部署;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等方面重要文件先后出台。制定修订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种子法、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构成了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责任体系。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施特殊保护,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完善生产经营方式,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6500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粮食储备实力不断增强。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完善了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框架。新建、改造和提升了一批粮食仓储设施,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等储粮技术广泛应用,低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逐步推广,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规模、布局,加强政府粮食储备管理;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全面摸清了粮食库存家底;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
粮食流通体系持续完善。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多元经营主体购销格局基本形成,政策性收购托底作用有效发挥,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卖粮难”。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了粮食产需动态平衡。“两横六纵”八大跨省粮食物流骨干通道打通,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加强粮食供应保障网络建设,应急加工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精准落实粮食市场调控措施。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在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大势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粮食国际合作继续深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球粮食贸易发展;积极响应和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与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在农业种植、粮食仓储、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向有需要的国家实施援助项目。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展现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成就,宣示了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端好中国人饭碗的战略自信,塑造了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国际形象,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二、科学准确把握粮食安全新形势新要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实、供应充裕、市场稳定,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为在“两个大局”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短板和压力。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研判、清醒审慎,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从全球范围看,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近年来,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比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被一剑封喉。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从我国实际看,粮食供需中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这就是一个紧平衡,而且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2022年初进一步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受资源禀赋等制约,我国在粮食问题上不可能长期高枕无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从新发展阶段看,粮食安全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是现实所需也是长远战略;既需要规模数量,也需要合理布局;既需要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库存,也需要相应的加工流通和产业链掌控能力。要围绕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综合施策,制定实施衔接配套的制度政策和改革举措,不断增强粮食供给体系韧性,推动全链条协同保障粮食安全,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切实把着力点放在国内生产能力、必要的储备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掌控能力上来。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强化弱项、巩固基础,确保粮食面积、产量不掉下来,粮食供给、市场不出问题。
三、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更好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
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19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得益于耕地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得益于品种改良、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产提高。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提高稳产增产能力。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抓紧抓实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和集成示范。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切实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民以食为天,粮价是百价之基。稳住大国粮仓,稳了物价,稳了市场,稳了预期,方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和回旋余地。要不断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完善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精准调控和预期管理,合理把握政策性粮食销售节奏和力度,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积极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提高省际粮食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精准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优化升级和新建扩建粮食仓储设施,调整粮食储备设施区域布局。科学确定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加强协同运作,充分发挥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作用。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
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强,粮食安。要优化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口粮等必保品种。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推广“阜南样板”等经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添后劲。大力实施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推动粮食科技改革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升级换代,将研究成果写在大地上,写在粮库里,写在实践中,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浪费现象不容忽视,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要不断强化全链条管控,加强农业机械研制推广,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仓储设施升级改造,大力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完善粮油技术标准,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减少加工损耗和营养流失;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多措并举制止粮食消费领域浪费;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举办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大力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社会新风尚。
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依法治理水平。作为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用法治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必要而紧迫。要加快推动粮食安全立法进程,力争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等早日出台,支持各地制定粮食安全地方性法规,优化依法管粮的法律制度环境。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粮食储备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加强智能粮库建设,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全面实现信息化穿透式监管,严查涉粮违法违规案件,曝光典型案例,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不断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保供稳价、应急保障和粮食质量安全等考核力度,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保障粮食安全责任。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督促承储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保证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同时,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加大农业保护支持力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多渠道增加种粮综合效益,让广大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作者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文刊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第1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