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上山,各地的老百姓反应非常激烈,可以理解,因为违背了上千年来农民的耕作方式!
不要着急小香妹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水稻上山”提出的背景以及要达到的目的!
很多人应该没有关注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其实有大量的关于农业的篇幅,其中有一个词最近也非常的火,叫做“高标准农田”!
一号文件还对高标准农田做了专门的指示: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制定逐步把我国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
重点的字眼我已经加粗,那就是优化改良现有农田的灌排设施,我们知道农作物千年来很多时候都是望天收,虽然我国近几十年来大力发展水利,但并没有将农田产量完全释放出来!
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是什么?是保证我们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我们再说说水稻上山提拔的朱有勇院士!他是云南农大的教授,水稻上山本质上是水稻旱种,把山上的旱地变成稻田,咱们农民都知道,山上一般更多的只能种玉米这种抗旱性比较高的农作物,现在可以多元化,并且这个技术只需要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即可达成。
朱院士靠不靠谱还有一个案例,他研究的马铃薯种植获得了亩均3000元的高效益,在云南当地已经得到了普及,因此也有个外号叫“土豆院士”!
所以把两方面结合起来看,是不是可以理解了,在未来我们现在认为的不可能完全就是有可能!高效的灌溉设施,抗旱性强的水稻,两者的结合就能完成粮食产量的提升!
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地区都是丘陵甚至高原地带,农作物种植的条件比较恶劣,因此类似于朱院士这样的新技术的出现,对老百姓来说其实是福音!
现在看来,关于农业的振兴与发展是可视的,是已经在规划的路上的!
但是老百姓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顶层的规划路线没有问题,然而在执行端往往是大干特干,特干猛干!在发展新农业寻找新模式的过程中,太快反而不一定好。
拿水稻上山这件事情举例,在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该技术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少地方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只有四五百毫米,如果辅助的灌溉设备还没有到位,但是上山的举措却已经落实,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个时候不仅是农民受到伤害,更是对新农业发展信心打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