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是流传在四川川东北一带“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一首民谣。
在当地人的口语里没有“青蛙”,而把青蛙称作“蛴蟆”据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
现在人们对瘟病的担忧已经淡化,扎蛴蟆灯的意义已演变为人们在春节结束前为家人祈福,希望这年风调雨顺的一种期盼
正月十四当天晚上,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嘉陵区三会镇、金宝镇、遂宁市蓬溪新星乡等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将乡镇挤得水泄不通,在各种文艺表演、蛴蟆评比结束,夜幕降临之际,随着众人吆喝”送蛴蟆啰”,数以十万人齐举蛴蟆灯、齐抬”蛴蟆瘟”、招财猪,从乡镇出发,送走蛴蟆至田野。
场面十分壮观,热闹非凡
据悉,在四川川东北地区的部分乡镇,均有正月十四”送蛴蟆”的民俗,四川省及遂宁市、南充市相关部门,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及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唐敏 易青海 赵升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