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与元宵节起源相关的几个故事,也可了解一下。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二、元宵节的名称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三、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风俗:闹花灯、踩高跷、吃元宵、舞狮子、猜灯谜、游龙灯、迎紫姑、放烟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南北朝的时候,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 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
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所以在元宵节的时候,燃灯着一种情况已经是十分常见了。
随着人们的生活发展不断地变化起来,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所以在元宵节的时候,有着各种各样的灯会风俗
为何要吃汤圆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tangyuan)”,这些名称与“团圆(tuanyuan)”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 《岁时广记》 、 《大明一统赋》 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汤圆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到明朝时仍然保留有元宵节宴饮的习惯,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传》:“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
” 元宵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 元宵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
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四、元宵节文化(一)元宵节诗词“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5、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6、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9、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10、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王磐《古蟾宫·元宵》11.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12.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唐寅《元宵》13.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丘逢甲《元夕无月》14.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符曾《上元竹枝词》15.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16.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1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18.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周邦彦《解语花·元宵》19.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20.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李持正《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21.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李商隐《观灯乐行》22.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毛滂《踏莎行·元夕》23.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24.追念往事难凭叹火树星桥,回首飘零——纳兰性德《金菊对芙蓉·上元》。
25.蜜炬来时人更好,玉笙吹彻夜何其。东风落靥不成归。——姜夔《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
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二)元宵节成语1.祈晴祷雨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2.于家为国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3.万载千秋成语典故: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4.福寿齐天成语典故:俺从神圣降临下方,庆贺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寿齐天也——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
5.天真无邪成语典故:小青年们听了,都放下碗筷,用潮乎乎的眼睛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顾笑言《正月十八吃元宵》6.脱颖囊锥成语典故:非画饼,似脱颖囊锥,头角峥嵘。——明·沈鲸《双珠记·元宵灯宴》
(三)元宵节对联上联:灯火万家,良宵美景; 下联:笙歌一曲,盛世佳音上联:凤舒五彩龙衔烛; 下联:鳌驾三山蜃结楼上联:乐同万户金吾驰; 下联:夜是三元玉漏停上联:一帘春色门垂柳; 下联:万斛珠光地涌莲。
上联:玉烛长调千门乐; 下联:花灯遍照万户明上联:金市灯光游子月; 下联:珠帘香袭美人风上联:火树银花,今夜元宵竟不夜; 下联:碧桃春水,洞天此处别有天上联:共饮太平酒; 下联:同猜元宵谜上联:乐事逢春,装成锦绣辉元夜;
下联:歌声彻晓,引得嫦娥动春心上联:元夕万家宴; 下联:宵月千里明上联:明烛送来千树玉; 下联:彩云移下一天星上联:玉宇无尘,月明碧玉三千界; 下联:银河有影,人醉春风十二楼上联:复旦重赓,已被薰风之化; 。
下联:分阳可惜,何须秉烛而游。
(四)元宵节灯谜1.一夜鱼龙舞(民俗风俗词语) 元宵灯会2.一夜有喜(电影名) 元宵乐3.元旦元宵捷报频传(打一成语) 节节胜利4.清明前夜(节日纪念日) 元宵5.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节日纪念日)。
元宵6.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 第二节7.十五花灯艳,万人期中彩(金融词语) 元宵奖储蓄8.好歹倒置令心怯(常言俗语) 元宵佳节9.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 元宵10.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 半月谈。
11.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 方正集团12.元宵(成语) 一朝一夕13.元宵出门赏灯(常言俗语) 外行看热闹14.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 喜出望外15.煤球和元宵一样(成语) 混淆黑白16.赶制元宵闲不住(常言俗语)。
忙得团团转17.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赏光18.元宵节后捷报多(成语) 喜出望外19.元宵同返家(成语) 众望所归20.元宵之后柳吐芽(成语) 节外生枝21.元宵欢度迎佳客(词曲牌名) 喜春来、集贤宾。
22.年年元宵有谜会(电影名)。 十五贯、赛虎23.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 不夜城、乡情24.元宵节(电影名)。 万家灯火25.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 烷
26.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 二月里来27.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 破题儿第一夜28.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 寒虎、胜利在望29.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 十五张美圆30.元宵回暖(篇目) 十四寒31.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
望勿纠正32.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 望多关照33.观赏元宵灯谜(人名) 张节、文虎34.正月十五打牙祭(打一成语) 胖35.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 节能灯36.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
少年十五二十时37.元宵(诗词句) 数问夜如何38.元宵前后(诗词句) 十四为君妇39.元宵前后(书名) 二月40.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 角球41.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 快节奏42.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
节点43.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谜)。 舞44.元宵(字谜)。 歹45.元宵虎会(字谜)。 夤46.元宵节后(字谜)。 完47.元宵节后东陵行(字谜)。 院48.元宵前后共团圆(字谜)。 期
五、元宵节名人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2.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3.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4.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5.杨素: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6.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7.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8.朱元璋: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9.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10.袁世凯: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就不准说元宵,只能叫汤圆。
六、元宵节名文余秋雨:元宵是叛逆的余秋雨在2010年特别为元宵节写过一段文字:“我一直以为它只是年的结束,却不知还有这么多的含义这是个狂欢的节日,是个释放的节日,也是个‘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节时留下的诗词”余秋雨说春节是个制约的节,而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是个叛逆的节日,是个年轻人的节日春节时合家团聚,作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节,年轻人走出去,在热闹当中寻找那种高雅,那种美丽。
”老舍:元宵火炽而美丽《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的名作文字描述的北京灯节,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
冰心:好吃的一直吃到元宵冰心在《漫谈过年》中写出了对元宵节里家乡风俗的难忘记忆“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
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汪曾祺:看,围屏!汪曾祺在《故乡的元宵》一文中,描绘了江苏省元宵节独特的风俗活动:看围屏。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
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