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市熔断通俗易懂的解释 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股市熔断通俗易懂的解释 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股市熔断通俗易懂的解释 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 2、熔断是导致股市大跌的原因吗?
1、股市熔断通俗易懂的解释 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受到原油价格战以及疫情的影响,美国股市在昨日暴跌,整个股票市场蒸发了整整五万亿美元,一大批科技股受到巨大影响。此事也触发美国股票市场熔断机制,很多人不明白股票熔断什么意思,下面给大家说说。
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具体来说是对某一合约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
美国推出熔断机制的动因是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道指暴跌508.32点,跌幅22.6%。3个月之后,1988年2月熔断机制出台,10月首次开始实施。
目前,在美国交易时段和非美国交易时段,甚至于部分个股,美国都有熔断机制。
除了非美国交易时段的期货有针对上涨幅度的熔断外,美国交易时段只对跌幅有熔断机制。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不难知道,其实这个熔断机制相当于一个保险开关,当股票跌倒一定程度时,保护机制就会启动。美国股市触动熔断机制,这样的事情极少发生,上一次还是在23年前发生,让投资者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段时间美国市场走势会如此糟糕,让不少人损失惨重。
2、熔断是导致股市大跌的原因吗?
这段时间,很多人又学了一个金融术语,就是“熔断”,而且一提到这个词心里就特别压抑,感觉熔断似乎成了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让我们变得更穷的原因。
当然,我不是专门讲股票的,我讲“熔断”未必那么准确、专业,但我希望能帮大家理清思路。
我们应该对“熔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要知道它从逻辑上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所谓“熔断”,简单理解就是单日股票大盘跌得太狠了,让大家冷静下来,停止交易一段时间。别着急疯狂卖股票,先想想值不值得卖。
在美国,熔断机制是这么设定的:
单日大盘如果股值下跌7%,就会触发第一次熔断;如果冷静完之后继续下跌,又跌到13%,就会触发第二次熔断;如果再冷静之后还是下跌,跌到20%就会触发第三次熔断,第三次熔断后,当天股市休市,这就是熔断机制的大致规则。
直到目前,美国还没有单日触发过二次熔断。但美股历史上一共出现过5次熔断,近期就出现了4次,分别在3月9日、3月12日、3月16日和3月18日。
为什么会有熔断机制,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制度是从1988年开始的,当时美股的主要指数还是道琼斯指数。
之所以从1988年开始,是因为在1987年10月19日,也就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那一天,美股毫无理由地(不像最近4次还有新冠疫情这样的理由)下跌了22.6%,创造了美股大盘的最大单日跌幅,而且远远高于第2名。
大盘跌幅22%,会导致什么状况?这意味着有些股票可能一夜归零,很多人本来可能还挺有钱的,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了。
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股票的恐慌性效应在整个社会蔓延,才设定了熔断机制。
我们的A股也效仿美股建立了熔断机制。建立熔断机制后,就在2016年1月份,一周之内有两个交易日都触发了熔断,第2次还触发了二级熔断。
A股的熔断机制是否合理就不多说了,我个人认为有些画蛇添足。因为A股有涨跌停制度,而美股没有。
在没有涨跌停板限制的情况下,用熔断机制让股市、股民冷静一下,还是很有用的。本身有了涨跌停限制还设定熔断机制,反而使大家对熔断感到恐惧。
那么,熔断到底是因还是果?难道是因为熔断让我们的股市更差吗?当然不是,熔断是保护股市、保护股民的。
但熔断机制从设立开始,确实让我们看到了股市的可怕,但这并不是熔断本身可怕。
1987年那次“黑色星期一”,后来成为了一代金融人的集体失忆,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提及1987年10月19日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天22.6%的单日历史跌幅,找不到任何原因,经济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问题,大家根本没办法分析原因,干脆忘掉它算了。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你可以来反对。
从这个角度说明,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要通过熔断机制降低大家的恐慌心态,所以它并不是让股市波动性更大的原因。
那么,股市波动有哪些原因?我们就要思考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找不到原因,这段时间的波动原因还是很明显的,全球疫情在泛滥。
这次疫情成为了大家对经济最大的担忧,而在过往100年内,还没有出现过因为社会、卫生事件所触发的,人的恐慌心态对资本市场的反向影响,没有可参考的案例。
为什么说是100年呢?如果往前推,能与这次新冠疫情作比较的,只有1918-1920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
那次流感在全球范围的流行,据说导致2000多万人死亡。当然,具体数据无法准确统计,因为当时全世界尚未建立起疫情监控的机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因西班牙流感离世的人比在一战中牺牲的人多。
流感导致全球几千万人死亡的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让当时整个社会对经济形势绝望。这已经和经济没有关系了,是一种末日情结,所以股市自然好不了。
但是,后来人类还是战胜了这次疫情,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从1918年到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股涨势非常凶,反倒把之前因担忧和恐慌导致的大跌全部涨回来了,还涨了很多倍,我们现在只能参考这个案例。
我们再来谈疫情对普通人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在疫情发生之后,股市大跌、美股熔断,很多人说,“早知道就别投资嘛,我根本没投资,所以躲过一劫……”
这种心态对吗?当然不对,因为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是没有人可以预料的。
如果你因为这种事情而不理财、不投资,你的人生最终出现灾难的概率,可能会远高于因为当下疫情而家破人亡的概率。因为你不理财,可能你家里的老底很久就会被通货膨胀耗尽。
对于不可预料的风险,我们不应该用这种心态去思考。
我们再向后做逻辑推演。假设疫情不会恢复,甚至发展成真正的末世情节,那么即使你不理财、不投资,把钱都放在银行,有用吗?没有一点用处。
到那个时候,只有食物、药品才值钱,存在银行的钱和投入股市的钱一样,都没有任何价值,不投资理财又有什么用呢?
那就不是经济危机的问题了,是什么我们也不说了。但我们应该有的心态是:相信末世情节一定不会发生,因为即使发生我们也无能为力。
还不如相信人类一定会像一百年前征服西班牙流感一样,征服这次疫情。
那么,征服它之后会怎么样?所有的伤痕会被抹平,随后会迎来社会的重组、新经济形态的产生,以及资本市场的另外一次繁荣。
这次波动与之前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有本质不同。比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是因为大家把钱放给了投行,投行破产了,银行被挤兑了,所以你把现金从银行拿出来自己放着,等危机过后再存进去可能还好。
但现在没有金融机构出现这些情况,说句开玩笑话,即使你想去银行挤提,也得有资格去排队。金融机构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当然,少量机构受到影响了,比如某些对冲基金这次可能会破产。但是,对冲基金本身就是在干刀尖上舔血的活,就是在预估未来的标的资产的涨跌,预测错了就跟赌博输了一样,就得破产。
哪怕是股市上涨的时候,也不断有对冲基金破产,这与整个金融机构或是雷曼兄弟破产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 金融系统没有出什么问题。这种情况下, 我们怎么能说把钱放在金融系统是错的呢?只能说,我们无法预料疫情会爆发,无法预料病毒会传染得这么快,即便是在意大利这样的发达国家,病毒致死率也这么高。
那么,对待熔断或当下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第一,树立信心。只有树立信心,才能有美好的结局。如果全世界都没有信心,不能战胜疫情,那就真的会出现非常黑暗的局面。
要相信所有的资产并没有基本面的问题,消费会恢复,企业也会恢复,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这个时候没必要去恐慌,更加没必要砸盘。
第二,在熔断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地思考,尽量不再去散播恐怖情绪。
比如,如果你身边的人还持有美股,你鼓励TA也去抛,这没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你是在害人。正是因为这种恐慌心态,熔断才会来得更频繁、更猛烈。
当然,完全置之不理也是不对的,因为这次波动并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金融危机,而是整个实体经济所导致的,未来一定会恢复。
恢复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全球性地印钱。所以,未来如果你不去理财,那就更惨了。一旦无风险利率变成0甚至是负利率,你存在银行的钱非但不能保本,还要赔钱。
本来,你可以在低位时吸收筹码,等经济恢复后再享受上涨的红利。但如果你不去投资、理财,经济恢复后类似于1918年-1929年间的涨幅,你就享受不到了。
再好的资产配置也不可能抵御当下这种全球性疫情造成的系统风险,但如果不做资产配置,即使你预判到资本市场会大跌,也会比做资产配置的人死得更惨。
本文关键词:中国股市熔断,股市熔断机制什么意思,2016年股市熔断,股市熔断机制是一种金融监管工具,是用来,股市熔断是多少个点。这就是关于《股市熔断通俗易懂的解释 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熔断是导致股市大跌的原因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赛仁金融》百科知识网站:http://yzsryq.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