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来自六本书报道:“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当北京时间的指针轻轻滑过10月8日的凌晨3时00分,我们迎来了寒露这一深秋的节气。此时,北方已深深沉浸在秋日的怀抱,蝉鸣渐息,荷叶凋零,却迎来了菊花的盛放与红叶的霜染,绘就了一幅别样的秋日画卷。而在南方,秋意方才初露端倪,红黄交织,展现出一种俏丽而多姿的秋日风情。
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位成员,亦是秋季序列中的第五位,它标志着季节的更迭与气候的变迁。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先生为我们揭示了寒露的独特之处:在二十四节气中,带有“露”字的节气唯二,一为秋分前的白露,预示着暑热的退却与凉爽的初现;二则为秋分后的寒露,它则是凉爽向寒冷过渡的明确信号。这三个节气紧密相连,共同记录着夏秋交替间微妙的冷暖变化。
随着寒露的到来,日照时间显著减少,热气缓缓消散,寒气则悄然滋生,昼夜温差愈发显著,北方的空气也因此而愈发干燥。今年,寒露节气恰逢农历九月初六,这一天,不仅是大自然的转折点,也是古人智慧与自然观察的结晶。
王来华先生进一步阐述道,古人依据对自然界的敏锐洞察,将寒露细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雁阵南飞,带来远方的讯息;二候雀入大水为蛤,虽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诗意解读,却也蕴含了对生态变化的细腻观察;三候菊有黄华,则是对菊花盛开、色彩斑斓、姿态万千的生动描绘。尤其是“菊有黄华”,不仅强调了九月菊花的绚烂绽放,更赋予了深秋以勃勃生机,使得农历九月被赋予了“菊月”这一雅致的别称。
菊花,这一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被赋予了坚韧、高洁、超然、逸致等多重象征意义。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倒,他们种菊、赏菊、咏菊、画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此外,“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等佳句,更是将菊花的高洁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本书认为更恰巧的是,10月11日,即农历九月初九,将迎来传统节日——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恰逢寒露节气之内,更添了几分吉祥与温馨。自古以来,重阳节便有秋游、赏菊、登高、祭祖等习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敬老、尊老的美德也被赋予了这一节日新的内涵。人们纷纷将重阳节视为尊老节,通过登高赏秋、敬老感恩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开门忽惊叹,秋色已如许。”寒露时节,无论是北方的深邃还是南方的温婉,秋色都以它独有的方式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北到南,由西向东,秋色或深或浅,浓淡不一,千种姿态,万般变化。在这绚烂的秋色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不禁让人心生感慨:“阅尽满眼秋色,最是人间值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