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省罗志军同志治丧工作小组消息,2023年4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罗志军同志因病在北京不幸离世,享年72岁。
南都记者获悉,4月5日上午10时,罗志军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曾在江苏任职长达21年,系全国政协首任农委会主任
公开资料显示,罗志军,汉族,出生于1951年11月,辽宁凌源人。他17岁到海军服役,从政后,曾在江苏一干就是21年,先后担任过南京市市长、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
2016年开始,罗志军逐步退居二线。先是担任一年多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3月份,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全国政协新组建了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以下简称“农委会”),迎来了“最年轻”的专委会成员,罗志军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成为全国政协首任农委会主任,任期5年,直至今年3月卸任。
来自不同界别,拥有不同工作经历和知识背景,新组建的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或某一方面知名专家学者、行家里手。但这在当时的罗志军看来,并不意味着委员会成员就是参政议政“高参”和“能手”,反而是“新手”和“学生”。
为了让委员意见和建议更切合实际,罗志军一直把“学习”二字挂在嘴边。他认为,只有把握政协工作规律,掌握“三农”发展态势,了解基层实情,才能增强履职本领,找出解决问题新思路。
2020年5月2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视频会议。罗志军委员在主会场作大会发言。 新华社发
履职政协5年,曾坦言要为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作为全国政协首任农委会负责人,罗志军在组建第一年带着委员会成员在“三农”工作履职上探索创新。谈及在全国政协履任该职务的感受,罗志军曾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提到,作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农业和农村专委会成员,能够亲身体验和有幸参与乡村振兴和扶贫脱贫伟大事业,感到十分光荣。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在助力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攻坚上,要多贡献智慧力量。
在今年即将卸任农委会主任前一个月,罗志军在2月中旬发表了一篇题为《专委会这5年 |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凝心聚力开拓创新 不断谱写服务乡村振兴新篇章》署名文章,总结评价专委会成立这5年。他说,5年来,农委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国政协党组和常委会、主席会议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全体农委委员及所联系界别委员履职尽责的结果。”
署名文章提到,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作为新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共牵头或参与承办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1次专题协商会、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次远程协商会;组织召开5次“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3次专家协商会、5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开展37次实地调研视察、40余次自主调研和网络调研。共形成调研报告、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等重要成果300余篇,中央领导同志批示70余次,有关部门和地方回函30余次。
深入基层、沉到一线,避免“话都不错,没有管用的”
在全国政协履职5年期间,罗志军在深入基层、沉到一线方面,也鼓励委员做好深调研。他曾就深调研提到,一是选题要准,“切口”要小,聚焦“三农”工作重点难点问题,避免“大而化之”;二是准备要细,充分了解问题历史背景、已出台相关政策、拟调研的重点方面,准备好调研方案,防止盲目跟风、“随大流”;三是调研要深,既要身入,也要心入,防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真正掌握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四是建言要实,深入分析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对策,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坚决避免“调而不研”,坚决避免讲套话,“话都不错,没有管用的”。
同时,注重吸收多方面委员和专家参与,群策群力,为深入研究问题提供智力支撑。履职要注重质量。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坚持问题导向,选择“三农”事业发展和脱贫攻坚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善于运用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和专委会这个渠道,“把焦点难点问题反映上去,把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提出来,做到既善于在宏观决策上出点子,又善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他说。
当谈到“边缘人口”面临返贫压力时,罗志军曾表示,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防止政策断崖。建议脱贫要留出巩固期,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做到既不降低而影响质量,也不提高而影响效果,以5年为周期滚动保持原有扶贫政策相对稳定,注意防止政策的边际效应。
曾建议把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增加政策延续性
关于脱贫攻坚与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平稳过渡,罗志军在2020年两会期间告诉南都记者,乡村振兴是后脱贫时代农村发展的指南针,是大战略和大方向,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机遇和政策保障。他当时建议,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起来,增加政策的延续性,强化政策的集约效应。
罗志军当时举例,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和防止脱贫后又返回“绝对贫困”状态。对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巩固脱贫成果的短板。因为“短板”决定了“全面小康”的桶里到底能装多少水,同时也决定了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根基是否牢固。
“要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巩固提升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并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罗志军说。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北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