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将互联网上的风云人物列一个排行榜,《环球时报》的总编胡锡进一定会名列前茅。他以犀利的文笔和卓越的口才,评点动荡不定的国际局势,剖析社会热点,在舆论场上与反华势力争锋相对,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获得了大量粉丝的拥趸。
不过,智者千虑,也有疏漏之时。他刚发的一篇短文中,提到了旧中国饱受欺凌,积贫积弱,连一辆汽车都生产不了,恐有失严谨。
第1辆汽车下线
“饱受欺凌,积贫积弱。”这是对民国时代客观公正的评价,事实也得到了公认。可是要说民国时代一辆汽车都生产不了,这就属于以讹传讹了。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非常盛行,也难怪胡锡进随手列举。但对待历史,我们应秉持客观和求真的立场,还原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民国第一辆汽车诞生在1931年5月31日,是由民生工厂真正以中国人的智慧生产出的第一台汽车,它的名称叫民生75,采用的是之列刘刚水冷发动机,它的最高时速仅为40公里/小时,载重不超过2.5吨。
胡锡进短文
这辆车虽然是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上的仿制品,但足以令当时的国人骄傲的是,其70%的零部件是自主是自主生产和国内各个子工厂提供采购的。
这辆车能够走下生产线,和一位大家非常熟知的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先生是分不开的。
这家工厂的前身是生产迫击炮,其旗下的辽宁砂浆厂曾生产汽车保暖材料。张学良宣布易帜后,国内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这家工厂遂从军用开始转型。
张学良与民生
胸怀实业报国之志的张学良,决心以这家工厂作为试点,试制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
可是,在那个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旧中国,想要造出汽车,谈何容易?无技术,无经验,资金缺乏,一道道难题困扰着研发人员。为了让技术攻关人员有现成的模板可以了解学习,张学良吩咐人专门从美国购买了一辆“薛瑞”牌汽车,让技术人员拆装学习。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钻研,科研人员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工人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终于用双手缔造了我国第一辆自己的“民生”汽车。在震耳欲聋的喜炮声中,在人们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崭新的略显稚嫩的汽车走向了生产线,在司机的启动下,车轮开始了奔驰……
民生汽车
现场欢声雷动,人们奔走相告。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就在工人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刻,“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进祖国的山河,正欲展开鲲鹏之翼大力发展的“民生”汽车,就过早夭折了。
真正让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起飞的,是建国后的1956年7月13日,长春汽车制造厂第1辆解放牌汽车下线,大红喜报迅速传遍了全国。
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是无法拥有一个安定的建设经济的环境的。只有新中国的成立,才让中国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