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脱口秀女演员杨笠在《脱口秀反跨年》“性别议题”发言引爆网络,引发大规模争议和举报。
杨笠说男人普通且自信。
网友:挑起性别对立!!!你不是人!!!我知道你说的不是我,但我就是要代表正义制裁举报你!!!
随后微博上对于#脱口秀的本质是冒犯吗?#进行投票投票结果如下:
截止目前已经有2871参与投票。878人(30.58%)选择“有被冒犯到”,但是被冒犯的程度有不同。
563人(19.61%)选择“不觉得有啥问题,这就是脱口秀的魅力”;
其中315(10.97%)人觉得“有冒犯到,十分生气,觉得是一种歧视”。
26日,西安一男子在街头对多名陌生女生恶意喷洒墨汁,有网友在评论区大呼过瘾:“正是杨笠这种吃性别对立饭的人渣大行其道,导致部分男性光棍不堪欺辱,采取线下恐怖活动。”
这样的底线何其低下。
第二件: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一男生将一瓶浓硫酸泼向三位女生,导致受害者重伤。
不得不说这件事情更是加剧了性别对立恐慌。
很多网友在网络上发泄不满,甚至有不少网友发言:还不都是杨笠骂人的后果!!!都怪你们女人骂人,不骂我们我们能泼硫酸吗。
用各种大字报举报、谩骂、侮辱,甚至一些公众人物都选队站立加入这场骂战,大家就跟疯了一样,血海深仇、不共戴天,感觉想要把对方赶尽杀绝。
网络上一时弥漫着压抑、癫狂,充满对立。好像激起了大家蓄积多年的仇恨,就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法盒一样,释放出了无形的猛兽,恨不得把对方钉在人类的耻辱柱上。
看到某些网友的骂战真的替他们身边的异性都捏了一把汗,人类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个性别的存在,人类几乎都不能维持繁衍,男人是由女人生下的,女人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来自于男人,为什么现在站在完全对立的一面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从小生活的环境缺少好的异性客体
个体出生最先面对的是养育者,男孩最先接触的异性客体是妈妈,奶奶、外婆、或是家里其他的女性客体,之后进入学校就是女同学、女老师;女孩接触的第一个异性客体的爸爸,爷爷、姥爷、或是家里的其他男性客体,去学校后也可能是男同学、男老师。如果个体在童年的成长环境中面对的都是不靠谱或者有暴力虐待的异性养育者,会给个体从小留下一个异性是坏的刻板印象。
比如有的女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爸爸出轨、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家庭,这个女孩长大后极有可能会不信任男性,要是再加上妈妈从小对女孩的教导:“男人从来都不靠谱。”那么女孩自然慢慢形成了自己对男性的某种信念。
而很多的男孩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差或是其他原因,妈妈从小离开了他,爸爸也是教育男孩,女的都是拜金,男孩可能从小就瞧不起女性。
有一个前来咨询的女孩子让我记忆很深刻,来到咨询室,一画她的家谱图,妈妈离婚、大姨离婚、二姨离婚、姥姥离婚,来访者又是从小在妈妈那边成长,那边的女性普遍认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女孩子对男性肯定是有不信任的。
另外一个男孩子,从小是由爸爸和一个叔叔带大,爸爸家里穷,妈妈去外面打工再也没有回来,小叔因为年龄大找不到对象,之前好不容易在网络上找了个女朋友,结果被那女人骗走了这几年打工的积蓄,男孩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接触不了其他好的异性客体,对异性会形成不良的认知。
所以,个体对异性的早期印象往往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构建了我们对异性客体的初步印象。
我们可以看到性别对立中比较激进的个体只是一小部分,很多人还是能从客观角度去分析、去看待。而这一小部分特别激进的个体,可能早年有一个不良的原生家庭,形成了某种畸形的性别观,而网络事件恰好激活了潜意识的记忆,引发了愤怒、不满的情绪,导致一些过激的言语或行为。
2.个人情感经历以及身边人的影响
个体成年后会走出原生家庭,从外界来再次认识这个世界,形成自我的世界观、对异性的认知观。对个体异性的认知影响有两个方面:
a.自我情感经历
恋爱婚姻都是自我情感的经历,不管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对异性有怎样的印象,我们都是带着这种印象进入一段关系,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你的伴侣带给了你怎样的信念。
冷暴力、劈腿、海王、各种恶习、最后在一段感情中用尽所有力气,学会了“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或是
只爱钱、虚荣、海后,最后倾其所有换来“女人都是爱慕虚荣。”
生活中不缺乏坏的关系,但是不代表所有的都是坏的,可能恰好你遇到那个不好的人,对的人还在路上,你就筑起高高的围墙把自己和这份坏的记忆围在里面。
b.身边人的影响
“身边的姐妹又被劈腿了或者钓鱼了。”
“以前谈恋爱很恩爱,结婚两年就被出轨了。”
果然男人没有好东西,你看我就不谈恋爱不结婚,永远也不会受伤害。
或是
“哥们每天被那姑娘整的不成人样,女人就是烦。”
“钱没了,孩子还是别人的”
女人就是骗人的。
站在别人的故事里体会永远好于自己去试痛,生活中有很多坏的感情,但是也不缺乏一些好的关系,如果你受到了这种影响,一定记得跳出去看看好的故事。
3.网络媒体的报道
近两年“杀妻”、“杀母”案的报道层出不穷,各大媒体对犯罪细节不断披露,对大众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女性内心蒙上了深层的恐惧,甚至造成一些心里不适。
“结婚后老公可能杀你、孩子也可能杀了你。”
“不结婚起码能保命,结婚后命都没了。”
我们不是通过新闻去增加自己的恐惧,将恐惧与愤怒放在其他同性别的人身上,重要的是在其中学习如何识别自己未来的伴侣是不是有人格障碍,尤其是偏执型、冲动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思我们日常的交流沟通、对下一代的教育等。
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一代又一代的男性与女性孕育了我们庞大的人口与璀璨的文明。
我们不应该把对方放在对立面去攻击。
不要去攻击无辜的人!
他们可能是你的爸爸、兄弟;
她们也是你的妈妈、姐妹;
如果不了解,请去多些了解;
如果不信任,请为信任创造机会;
如果有愤怒,请去解开自己的症结;
如果不知如何回应,请多些尊重;
温暖、自由、平和的空间,需要男女一起去开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