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妻子快不行了!”1929年底,邓小平妻子张锡瑗难产,他在产房外焦急地等待着,祈祷母子平安。可天不遂人愿,孩子终于出生了,而母亲却得了产褥热,很快离世,年仅24岁,邓公怀念了她一生。
张锡瑗(1906-1929)
张锡瑗是邓小平的第一任妻子,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虽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很开明,他们知道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尽管生活比较困难,还是把她送到学校里读书学习。
17岁时,受到李大钊的影响,张锡瑗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不久,她就因为出色的表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投身革命。
1925年,组织上安排她去苏联深造,在那里,她认识了同样到苏联学习的邓小平(邓希贤),她被邓小平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性格所吸引,而邓小平也对张锡瑗的美丽大方难以忘怀。
莫斯科中山大学
回国后,两人以为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没想到,两人却机缘巧合地同时被分配到武汉中央秘书处工作。再次的重逢,让他们的内心欣喜若狂。
每天的朝夕相处,二人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第二年春节后,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两人恩爱无比,生活上,张锡瑗对邓小平照顾得无微不至,工作上,她也成了邓小平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传递情报。
因为长相漂亮,张锡瑗经常把自己打扮成富太太的模样,她把头发剪短,穿上时尚的旗袍,登上高跟鞋,走起路来优雅而又高贵,谁也猜不出她是一个地下情报人员。
就这样,她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秘密任务,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由于白色恐怖,夫妻俩从未照过合影和去看电影,但两人在一起如胶似漆,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婚后第二年,张锡瑗就怀有了身孕,新生命的到来,让两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油画:百色起义
而此时,邓小平却接到了组织的命令,到广西去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他不得不告别妻子,踏上了到广西的列车,领导了“百色起义”。二人的思念化为一封封书信,张锡瑗每次都会抚摸着肚子,把邓小平的信读给孕育中的胎儿听,引颈期盼着丈夫能早日归家。
1929年底,妻子即将临盆,邓小平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急匆匆赶回上海。可是因为妻子难产,孩子生下来就很虚弱。而此时,张锡瑗还得了产褥热,受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没有办法救治,身体每况愈下。邓小平强忍着悲痛,陪爱人走完了最后一程。
爱人去世不久,刚出生的女儿因为先天体弱,也不幸夭折了。此时的他,心如刀割,但是必须振作起来,因为当时的革命形势非常严峻,他连埋葬妻子和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就急匆匆地离开了上海,奔赴到革命一线。
邓小平路过香港时,联系到一位地下党同志李强,委托他将妻子埋葬。回到上海的李强,将张锡瑗的遗体埋葬在上海江湾公墓。担心暴露身份,墓碑上只简单写了“张周氏”。
之后,邓小平又先后经历了两次婚姻,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张锡瑗,这个曾经与他共同战斗的亲密爱人。只要有机会回上海,他都会抽时间去探望张锡瑗的墓,洒泪诉说心底的思念。
1949年,上海解放后,邓小平赶紧回去找张锡瑗的墓碑,但是因为多年的战乱,再加上日本人在江湾修建机场,很多坟墓都被破坏了。邓小平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墓碑,非常着急,于是他找来了当时帮她安葬妻子的李强,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
望着残破的墓碑,河水浸泡的墓地,邓小平泪流不止,生前没有照顾好妻子,死后又让妻子受苦了。邓小平把张锡瑗的遗骨取出,装入棺材中,带回了当年他们居住在上海的家中楼下。等到1969年,上海烈士公墓建成,张锡瑗的遗骨被安葬到了上海烈士陵园,墓碑上刻上了真正的身份:张锡瑗烈士之墓,并附上了一张照片。
1990年,86岁高龄的邓小平不顾家人的劝阻,坚持来到张锡瑗的墓前祭奠,看着已故妻子的照片,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往事的一幕幕,又浮现在脑海里。他指着照片对身旁的女儿邓楠说:“这是你张妈妈。”
邓楠疑惑地问:“张妈妈真的这么漂亮吗?”许久之后,邓公点了点头说:“她是少有的漂亮。”
中国已经解放,人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张锡瑗烈士可以在这里安稳长眠了。邓小平和张锡瑗的爱情令人羡慕,虽然张锡瑗的生命停止在了24岁,但是,她的爱人邓小平一直把她深深地记在心里,有这样一位深爱她的丈夫,相信她在天堂也会感到安慰。
真正的爱情不需要海誓山盟,也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即使两人分开了,心里也会一直挂念着彼此。把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当成是今生最美好的回忆。这样永不褪色的爱情,才是最伟大的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