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汤包的由来】:汤包的由来,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汤包的由来
- 2、大家都喜欢吃包子,但知道包子的由来和典故吗?
1、汤包的由来
1、灌汤包是一种汉族特色小吃,相传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起义攻打天下,率领起义军打到浙江的金华城下,由于守城元兵早有防备,把城墙加高了七尺,另外还给城门加上了万斤闸。起义军攻打了九天九夜,还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安营。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里商议破城之法。
2、一天深夜,常大将军夜不成眠,在帐外踱步想着破城计策。忽然,他发现城门开了,万斤闸慢慢地升起,只见元兵押着一批民夫到江边偷偷地到江边挑水。常遇春连忙唤醒胡大海和起义士兵,冲向城门。常大将军用肩膀顶住万斤闸,高喊到:“弟兄们,冲进城去啊!”顷刻间,起义军似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批接一批向城里冲去。
3、常遇春肩顶万斤闸,时间长了,肚子饿得慌。这时,恰好营里送来包子、菜汤等点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给他喂包子、菜汤。常遇春真是饿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着包子,一面不停地催促:“汤,包子,汤,包子……”胡大海看着肩负万斤闸,汗流浃背的战友,喂着喂着顿生一计,令一士兵先将菜汤灌进包子,再把包子喂到战友嘴里。
4、常遇春吃着,觉得喉咙湿润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们都冲进了城里,他放下万斤闸。后来,常遇春问胡大海:“你那天给我喂的什么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着说:“就是你叫的‘汤包’呀!”常遇春也笑着说:“如果没有你的汤包,我早就被万斤闸压趴下了。”后来,人们也就借着这个传说做出了灌汤包。
2、大家都喜欢吃包子,但知道包子的由来和典故吗?
说到包子,大家都知道由来已久,但不知道您有没有过和咱一样的疑问:到底是谁发明了包子这种食品?
包子其实是由馒头演化而来,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收服南蛮,最终七擒七纵孟获,使得孟获心服口服。
但是班师回朝的时候,在泸水边却犯了难。只因泸水江面狂风大作,浪高千尺,无法渡江。这时孟获告诉诸葛亮,是因为泸水中有一猖神,日夜在此兴风作浪,过往的船只往往都会被其弄得船翻人亡。所以过往的船只每次都会贡献祭品,以求平安渡江。诸葛亮就问需要什么祭品?孟获则答,需49颗蛮人的头,以及黑牛白羊各一只,方才能使江水平静,安然渡河。
诸葛亮一听,心想两军交战已伤亡不少士兵,岂能再杀49个蛮族士兵。沉思片刻之后,想到一个办法。只见他命人将白面掺水,捏成人头模样,再将牛羊宰杀,包于白面之内。然后摆香设案,将做成的面点连同黑牛白羊一同投入江中,顿时江上狂风止戈,巨浪偃息。
此鬼怪之事,诸葛亮又怕士兵胆寒,便将剩余的面点命厨师蒸了,分发给士兵食用。士兵吃完都觉精神大振,士气高昂,一举渡过泸水。
而后,人们便把这种面点称为“蛮头”,因为是捏成的蛮人头颅,故有此一说。后来又觉得叫“蛮头”太吓人了,于是便慢慢称之为馒头。直到现在,人们都还有将包子用于祭祀的传统。有的地方逢年过节,都会在香案上奉上几个包子,以祈求家庭诸事平安,而诸葛亮也因此成为了面点行业的祖师爷。
其实大家可以看出,这里的馒头其实就是咱今天的包子。那今天的馒头又从何而来?只因后世之人有贫困人家买不起牛羊,无法在面点中包入牛羊肉内,便省去了这一步,直接以白面为食,渐渐便演化为了今天的馒头。为了区分,便将内包有牛羊肉的“馒头”称作了包子。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笼饼》一诗有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又加注释: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
此诗中的笼饼即为今天的包子,可见在唐宋时期,包子馒头便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食品了。
而发展到现在,包子已然已经不仅仅只是包肉了,人们将各种适合蒸煮的材料都用于包子之中,比如莲藕包、豆沙包、灌汤包、红枣包、糖包等等,包子已俨然成为一道茶余饭后的点心了。
听了这个故事,吃包子的时候会不会更加有味道一点了,中华的文明博大精深,中华的美食也源远流长,每一种美食都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奇妙故事。
本文关键词:汤包和小笼包的区别,汤包的由来,南京灌汤包的由来,开封灌汤包的由来,南京金陵汤包的由来。这就是关于《汤包的由来(但知道包子的由来和典故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赛仁金融》百科知识网站:http://yzsryq.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