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幸了!俄罗斯一架米-171E直升机突然坠毁,事故造成3名机组人员死亡。俄罗斯刚刚在乌兰乌德坠毁的这架米-171E直升机,原计划是为中国生产的,准备出厂试飞以后交付,幸好直升机上没有中国飞行员。
据塔斯社12月16日报道,在12月16日,俄罗斯直升机公司乌兰乌德航空制造厂一架刚出厂试飞的米-171E发生空中故障,在贝加尔机场着陆时坠毁焚毁烧。这架米-171E直升机是由俄罗斯乌兰乌德航空工厂生产的,事发前从沃斯托奇尼机场飞往贝加尔机场,在降落时因为发动机起火失去控制,坠毁在贝加尔机场跑道旁。现场燃起大火,直升机被焚毁,机上3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非作战条件下的坠机事故有点太多了,10个月间有十几架飞机和直升机发生非战斗坠毁事故,导致较大损失和伤亡。
尤其是全新生产的飞机也发生坠毁,例如10月份刚出厂的最新型苏-30MS2战斗机坠机。再加上俄罗斯各大型国防工厂的火灾和爆炸。这些事情说明,俄罗斯军队和国防工业的管理水平极为低下。
这架失事的米-171E直升机,是为中国的订购合同生产的,原计划完成出厂试飞以后要交付给中国。该机尚未投入使用,准备试飞完成后交付中国客户。因此这个出厂试飞阶段似乎不需要中国接机飞行员参与,所以直升机上应该没有中国飞行员。
在2020年10月,中国花20亿美元向俄方一次采购了107架直升机,包括21架安萨特轻型直升机,68架米-171E搜救型和18架最新的米-8Sh型军用直升机,以及大量备件和发动机。这也是中国首次购买俄制米-8Sh军用直升机。
这批米-171E和米-8Sh直升机的代号为“风暴”,是米8/17系列直升机的最新改型,配备了各种附加设备,如驾驶舱两侧的防弹装甲,前机身左侧舱门上方的电动绞车,后机身货舱外侧的干扰弹发射器,以及驾驶舱下方的光电头等。单价可能还不到2000万美元,真的是物美价廉,这是一笔很划算的订货。例如去年8月美国向拉脱维亚出口4架UH-60M"黑鹰"直升机的单价,高达5000万美元。
此前,中国从2014年开始就没有再从俄罗斯引进过军用米-17/米-171“河马”运输直升机。直到2020年再次采购,让外界多少感到有点意外。很多人不理解,如今中国直升机航空工业已经有了极大发展,我们有了先进的直-18/直-8G、直-20、直-8L宽体直升机等直升机相继服役并进入量产阶段。为何还大批采购俄罗斯直升机?
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于直升机的旺盛需求。中国自1990年开始就从苏/俄引进米-17/米-171直升机,引进批次多、数量多、型号繁杂,截止到2014年中国已购入300多架米-17/米-171系列运输直升机。一部分米-17/米-171直升机引进时间早、使用强度大,所剩寿命无几,急需新的装备来替换。
在2020年以前,国产的直-20等先进直升机还没有达到大规模产能,需要有一种稳定的型号来源填补产量空缺。
此外,陆航还需要一种带有后开大门的直升机。直-20取消了后舱门,采用低尾梁、后三点的设计布局,和“河马”这种设有尾门、高尾梁、前三点的设计布局完全不同。这种设计布局无法在机舱内搭载车辆和大件作战物资,采用吊挂方式又会影响飞行性能,所以对于部队来说,直-20好是好,但有些传统任务无法完成。
对于部队而言,米-171E和米-8Sh与早期进口的米-171还是同一款装备,非常熟悉,可以尽快形成战斗力。如此一来,中国再次引进米-171-SH倒也并不出奇。思来想去,或许最适合取代“河马”的,还是新的“河马”。
米-171运输直升机已经非常成熟,量产早已经步入正轨,交付速度可以压缩到最短,价格又非常便宜实惠,于是中国就痛快地下了订单。前一个例子是中国进口苏-35,当时歼-20已经服役,但产能受限,空军对重型战斗机需求旺盛,于是就买了24架苏-35,然后就在没买过俄罗斯战斗机。
就像AL-31F是中国最后向俄罗斯采购战斗机发动机,D-30是中国最后一次向俄罗斯采购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苏-35是中国最后一次向俄罗斯采购先进战斗机。在中国的直-20和直8系列直升机产能爆发以后,这批米-171E和米-8Sh,也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次向俄罗斯采购直升机。
在航空工业的长跑竞赛上,俄罗斯已经落后于中国一个身位,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很快,俄罗斯连中国身后的灰都吃不到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