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援引朝中社2月19日的消息,朝鲜于18日成功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火星-15”,并公布了现场画面。韩国和日本也第一时间公布了该款导弹的弹道等数据,发射点与弹着点距离仅为900公里,但是飞行了66分钟。那么既然是洲际导弹,为何射程如此近呢?飞行1个多小时,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朝鲜半岛南北直线距离最长840公里,东西距离360公里,因此朝鲜不可能在境内试射中远程导弹。
因此,朝鲜采取的办法是,最大仰角发射的高角度发射方式,然后让其落区在公海上的预定目标。
根据日本方面估算,朝鲜利用了高抛弹道,射高据推测达到了5700公里,是一个极为陡峭的抛物线。
导弹采用高抛弹道虽然射程比较短(甚至不到全射程的五分之一),但飞行速度能够达到全射程弹道相同的大小,就能够测试导弹在所有动压环境下的情况。
对于国土纵深较小,没有远洋测量船的朝鲜来说,发展高抛弹道测试技术既可避免导弹飞越邻国所带来的纷争,又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导弹性能进行详细验证。
如果这枚导弹按照正常弹道发射,弹道最高点约2500公里左右的话,其射程有可能大大超过1万公里,妥妥的洲际弹道导弹。
其次,“火星-15”使用的是两台山寨版本的RD-250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不算大,能运载的战斗部也就不会太重,因此属于“入门级”洲际弹道导弹。
在朝鲜密集试射的导弹中只能算比较普通的一枚,但是对于韩国和日本却是不小的震撼。尤其是前几台日本的火箭刚刚遭遇发射失败,现在又目睹朝鲜射高为5700公里的洲际导弹,估计又是彻夜不眠。
最后,朝鲜的高抛弹道试验实际上具有缺陷。采用该方式发射虽然可以保障落区在目标区域内,便于打捞弹头等工作。
但是无法模拟弹头再入角度,当洲际导弹的弹头重新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产生剧烈的摩擦,烧蚀会比较严重。但如果以较大的角度进行再入,则烧蚀会比较轻一些,相应的落区也就远一些。
如果朝鲜方面想要彻底了解洲际导弹的整体性能,还缺少全程实验。比如验证从朝鲜半岛前往美国西海岸公海方向的具体参数数据。
从1969年,朝鲜依靠苏联的54套“月亮”系列地地战术火箭开始,从仿制到入手,推出了被称为“火星-1”仿制型号。从1976年到现在,朝鲜接连发展了“火星”系列型号,试射实验越来越密集。
而随着2017年“火星-14”的发射,最大飞行高度2800千米,横向飞行距离933千米,理论最大平飞射程已接近7000千米,外界普遍认为朝鲜已经具有真正的洲际导弹发射能力。
后续的“火星-15”、“火星-16”、“火星-17”的陆续试射,被评价为朝鲜已经踏进了洲际导弹的门槛。实话说仅从科研角度看朝鲜的导弹和火箭发展历程,确实还是值得钦佩的,毕竟“小步慢跑”的稳打稳扎模式还是出了不少好成绩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