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行程总是安排地满满的,今年也不例外。当地时间1月9日,王毅结束对南亚岛国斯里兰卡的访问之后,标志着此次亚非五国之行圆满结束。回到中国之后,王毅并没有休息的时间。
据悉,他将从1月10日至14日,分别会见来华访问的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科威特外交大臣兼内阁事务国务大臣艾哈迈德、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以及海合会秘书长纳伊夫。对于海湾四国外长以及海合会秘书长“集约式”访华一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阿拉伯媒体表示,此举证明海湾国家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凸显出双方关系的重要性和牢固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海湾四国外长以及海合会秘书长访问中国,正值全球多国面临严峻能源危机,中国重要能源来源国哈萨克斯坦爆发内乱局势不稳之际,于是外界舆论认为,此次外交活动可能与能源合作有关。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海湾国家试图平衡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发展。据悉,伊朗外长也将于本周访华。伊朗媒体指出,可能与伊核谈判有关。路透社则报道称,此次伊朗外长访华的重点内容是讨论中伊25年合作协议。而这项协议于去年三月份签署,其中包括中伊在经贸、能源等多方面的合作。
此番解读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海湾地区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石油产区。以沙特阿拉伯为例,2020年沙特出口石油24亿桶,日均出口660万桶,依旧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5.424亿吨,折合每天进口原油1085万桶。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前三分别是沙特、俄罗斯和伊拉克,对华石油输出前十大国家中,有五个国家位于海湾地区。
尽管在碳排放的巨大压力之下,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可能放缓,但是未来五年时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保持在高位运行。此前国际能源署发布预测报告,称到2024年,中国和印度的单日石油消费增量将占到全球消费增量的44%。
与此同时,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也屡创新高。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高达72%。作为一项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供应安全必须有充分保障。然而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加之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石油供应链不稳定,导致国际油价快速上涨。
去年年末,为应对上述问题,美国联合韩国、日本以及印度等盟友,用释放战略储备石油的方法,抑制国际油价上涨。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邀请海湾四国外长以及海合会秘书长来访,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强化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
而站在海湾国家的角度看,他们访问中国,可以进一步拉近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借助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帮助他们完成经济转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是建立在石油出口的基础之上。
石油出口获得的巨额收入,为海湾国家提供了丰盈的财政输入,帮助他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起了令其他国家羡慕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然而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出口的高度依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石油产业过度发展,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抗风险能力非常差。能源技术革命引发的结构性危机和国际油价下降带来的周期性危机,是永远高悬在海湾产油国头上的两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6年沙特提出了经济转型计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非石油收入增长三倍,同时初步摆脱对石油出口的依赖。不过自经济转型计划推出以来,转型过程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海湾国家人口有限,发展其他产业,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作为支撑,而中国正好可以提供广阔的市场。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717亿美元,中国成为多个海湾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沙特的双边贸易额为670亿美元,沙特还实现了对华贸易顺差。
国内多位中东问题专家表示,海湾四国外长与海合会秘书长此次访华期间,极有可能与中国进行自贸协定谈判。如果双方能达成自贸协定,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关系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除经济因素外,海湾国家密集访华,也有政治层面的考量。长期以来,美国势力在海湾地区根深蒂固,美国仰仗自身实力经常向海湾国家施压,而强化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让海湾国家有效抵抗美国对其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剥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