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何丽
来源:何丽诗文馆
原题:妈妈和她战友们的故事(3)抢救唐山地震废墟下被埋13天的卢桂兰,创造了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中国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
唐山大地震后,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我那时候还小,只依稀记得我住在幼儿园临时搭建的地震棚里的情景,天天睡在帆布搭的简易帐篷里面,感觉很新奇很好玩儿,好像野营一样,每天自由自在地在院子里面跑着玩儿。
也没有妈妈爸爸管我们,老师也很少管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
长大以后才知道,当时我妈妈跟着她所在的38军114师野战医院去唐山抗震救灾了;我爸爸最早在38军114师工兵营当兵,后来因公受伤了,转到38军114师司令部管理科,管后勤,管幼儿园,但是,他没时间管我。
来唐山救援的部队医护人员和战士们在跑步前进。
我只是有时候会看到他骑着一个自行车四处忙碌的背影,或者跳下自行车急匆匆去开会的身影,一晃就不见了。
幼儿园老师带着我们去食堂吃饭,等到放寒暑假的时候,姥爷会来管我们。可是,很奇怪,那年夏天,姥爷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过来。
我们一家四口人
于是,那年一放假,我就自己管自己,还要管弟弟,带他一起住在地震棚里,一起去大食堂打饭,吃饭。
记得有一天晚上刮大风下大雨,地震棚被风吹得划拉吱扭作响,弟弟睡着了,呼呼呼睡得可香了。
只有我一个人担心地看着棚子顶上依稀可见的大雨点,害怕地想:地震棚要是倒了,雨水灌进来可怎么办啊?!
我和弟弟
半夜的时候,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地震棚真的漏雨了!我和弟弟都泡在了冰凉的雨水里,正当我搂着哇哇大哭的弟弟,浑身上下湿淋淋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爸爸及时赶回来了!
他一手抱一个,把我们两个孩子从漏雨的地震棚里抱到幼儿园的走廊上。
怕有地震,他不敢进屋里呆着,于是就找了一把椅子坐在走廊上,给我们两个身上围了一个大毛毯,抱着我们睡了一夜。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重新搬回屋子里面住了,妈妈也回来了。
这是我妈妈和战友沙桂英阿姨的合影,左一梳小辫子的是我妈妈。
我记得她回来那天,有好多人在路边敲锣打鼓地欢迎她们。
妈妈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腰间还别着一把小手枪,装在一个棕黄色的枪套里。
我透过人群的缝隙看着妈妈从我眼前时隐时现地走过,满脑袋想的是,等妈妈晚上回家,我要好好摸摸妈妈腰间挂着的小手枪。
我妈妈的军装照
妈妈回来以后的一天中午,我们一家四口在客厅的桌子上吃饭,忽然桌子开始吱吱扭扭地摇晃起来,我头顶上的灯也像着了魔似的开始晃过来晃过去……
爸爸一看就说,不好了,是地震,快跑!我和爸爸坐在桌子里侧,抬腿就往外跑。
我妈和我弟弟坐在桌子外侧,要跑很容易,可是她们根本没把地震当回事儿,动都没动。
我和我爸跑到外面站着,因为是夏天,所以大门是开着的,一直用一个椅子顶着。
妈妈和我
我们两个就看着屋子里面的我妈和我弟,她们两个神态自若地该吃吃,该喝喝,就跟没看见灯在晃悠,地在震似的。
我急得直冲她们两个喊:妈妈,弟弟快出来啊!一会儿房子倒了怎么办啊?!
我妈妈跟我招招手说:这是小震,晃两下就没事儿了,快进来吃饭吧!
我们一家四口人
我和爸爸谁都不敢进去,就站着外面看着我妈妈和我弟弟吃得那叫一个香啊!把我给馋的啊!……
可是,再馋我也不敢进去吃啊!
此时此刻,我们院子里面的人家,也有好多人跑出来的,也有人不在乎,照样在家里面呆着的。
就听见周围喊声一片啊!站在外面的人,也像我们一样,在喊家里面的人出来;而呆在家里面的人也在喊外面的人:没事儿了,快回来吧!
那场面,后来一回想起来,我就忍不住地想乐!
我和妈妈
同时,我也奇怪:人和人对于危险的反应怎么那么不一样啊!
后来,我妈妈给我们讲了一些她们在唐山大地震救援的故事,我才知道,她们在唐山救灾的时候,经常经历余震,已经震习惯了,不知道害怕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就是妈妈讲的,她们38军114师部队的战士和医护人员曾经抢救并且救活过一位在唐山大地震废墟下面掩埋了13天的妇女。
这是38军114师医院的王天选副院长,杨继铮所长,王东亚阿姨还有114师医院其他负责抢救卢桂兰的医生们与唐山大地震废墟下面被埋303小时38分钟的卢桂兰合影,中间坐着的人是被救治的卢桂兰。
我长大以后,查阅了关于唐山大地震那年抢救卢桂兰的资料,采访了妈妈当年的战友----当时参加救援的原38军114师医院副院长王天选前辈,原38军114师医院医生王东亚阿姨,才基本了解了救援这位在地震废墟下面存活了13天的妇女的始末。
1976年8月8日,北京军区38军114师341团四连的指战员们在唐山商业医院扒挖伤员的时候,有人向他们反映:内科一楼的几个小病房废墟下面可能有人还活着。
得知这个消息后,四连指战员立即组织力量抢救。
当年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部队
当时调来了基建工程兵61大队两台吊车,扒开了50多块水泥板,清走了近50立方米的废墟。
到9日下午6时多的时候,四连参与救援的同志从水泥板缝隙里,看见了一楼下面的病床。
这时,有战士趴在水泥板缝隙上,向里面大喊:“有人没有?”连呼两声之后,里面传出了一位妇女微弱的呼救声。
这是38军114师医院的抢救小组在抢救从唐山大地震废墟中找到的掩埋了13天的卢桂兰
一听说有活人压在下面,38军114师341团四连80多名战士立刻集中起来抢挖,并迅速向上级和商业医院反映了情况。
很快,军、师、团各级领导纷纷赶来,38军114师医院王天选副院长,二所所长杨继铮带着抢救小组闻迅火速赶到,在现场准备急救。
他们担心使用工具会碰落碎石,砸伤亲人,就用手扒水泥碎块和碎砖,组织人员用肩扛一吨多重的水泥板,12名战士鼓足力气,扛走了三块。病床仍被压在两层水泥板下,两旁堆的碎石也愈积愈多。
他们想:如果继续在上面扛水泥板,会引起砖石下落,扬起尘土,威胁遇险人员的生命。他们决定用手往下扒墙皮白灰,抠灌结沙浆,掏水泥裂缝,很快掏开了一个小洞。
经过50多分钟的紧张战斗,四连同志终于安全地把这位妇女救出了洞口。
此时是1976年8月9日晚上7点20分,至此,这位妇女在废墟中被埋压了303小时38分。
这是卢桂兰于1976年8月9日被38军114师341团四连指战员救出地震废墟的照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场,38军114师医院的医护人员采取了紧急救护措施。
5分钟后,这位妇女就被送进了38军114师医院在唐山救灾现场临时搭建的帐篷救护所里。
师医院成立了由副院长王天选、所长杨继铮等7人组成的抢救小组。
刚救出时,这位妇女血压高压56,低压没有。
到师医院后,由于环境变化、本人激动、路上摇晃等各种原因,卢桂兰的血压已量不出来了,处于休克状态。
经114师医院7人小组全力抢救,两个小时后,伤员的血压开始回升;
12小时后,病情开始稳定,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化;
24小时后,血压和呼吸逐渐恢复正常。
这是王东亚阿姨和同事在搀扶卢桂兰,进行康复训练。右一是王东亚阿姨。
这位妇女患有慢性气管炎,由于埋在地下时间太长,加上寒冷潮湿,气管炎发作得很厉害,左髋骨也被压骨折。
四天以后,在抢救小组的精心护理下,这位妇女完全脱离危险,神智清楚,谈笑自然。
据她介绍,她的名字叫卢桂兰,46岁,家住唐山市南兴街25号。
她被救出废墟的时间为1976年8月9日晚上7点20分,震后第十三天。
根据一般医学文献记载,在完全断水、断食物的情况下,一位女性的生命极限时间是七天。
卢桂兰的救治成功创造了当时的一个生命奇迹!
这是解放军在慰问卢桂兰
王东亚阿姨回忆说:卢桂兰是典型的唐山人,说一口地道的唐山话。她们结婚了以后不叫爱人,也不叫老伴儿,叫对象。
她说她对象得了脑血栓,住在唐山商业医院里面。
唐山商业医院是唐山比较大的医院,有五六层楼高吧。
地震时,卢桂兰正在医院给丈夫陪床,同来陪床的还有她丈夫单位派来的一个工友。
那天她的老伴快不行了,卢桂兰和老伴的工友心情很不好。
就在这时,只听见轰隆一声响,大地随之摇晃起来,房顶的石头、瓦片开始往下掉,先是上下晃,接着是左右晃,把房子都摇酥啦!
卢桂兰被强大的地震波给一下子就晃到了床底下,掩埋在废墟中,震晕过去了,工友被震到了废墟中的另一头。
等她醒过来的时候,使劲地搬了搬压在胸口的瓷砖,感觉呼吸顺畅点了,她开始呼救,一声接一声。
“别总喊救命了,留点劲,等有动静了再喊。”从废墟的空隙里传来工友的声音,他也被压在了废墟中。
卢桂兰听了他的话不再喊了,因为这样喊下去也无济于事,外面死一样寂静,她得留着力气,等到外面有动静了再呼救。
地底下空气不太流通,感觉很憋闷,喘不过气来,就像她的心情一样:老伴就在她的头上,可能已经不在了。
她开始和老伴的工友对话。一会儿,卢桂兰又开始唱歌,唱“下定决心”、唱“东方红”。
被埋四五天后,她突然发现老伴的工友不再说话了!
她开始呼唤他的名字,可是不管她怎么喊,都再也听不见他的回话了。
这是38军114师医院的抢救小组在抢救从唐山大地震废墟中找到的掩埋了13天的卢桂兰
据卢桂兰对王东亚阿姨说,她被埋压后,一直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了自己的两次尿。刚被埋的时候,还来了月经。
白天的时候,她能听见外面有宣传车上的高音大喇叭在来来回回地喊话:同志们不要怕,这是地震!毛主席已经派解放军部队来救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各种鼓励人心的话!还听见有人在喊毛主席万岁!
一到晚上,周围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听不见了!
等到一听见外面有说话的声音,她就知道是白天了!虽然周围还是黑漆漆的,但是外面大喇叭里那些激励人心的话,给她的心里带去了一丝光亮。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一个人被埋在里面多少天了,反正她心里就坚信解放军一定会来救她的!
这是唐山大地震展览馆展出的当地人民当年欢送解放军的照片
再说她平时比较胖,一点点消耗脂肪呗,那里还有个小苍蝇和她做伴,它也被压在地底下了。
她平时听不到声音就不喊,养精蓄锐。等到隐隐约约地听到外面有人活动的声音,她就大声喊救命。
她觉得自己喊的声音很大,其实隔着废墟,外面几乎听不到。
但是,说来也巧,那天正好38军114师341团四连有位战士在废墟周围活动,正好听到她喊救命的声音了,只不过离得远,听着像小猫在叫。
这是唐山大地震展览馆展出的当地人民当年欢送解放军的照片。
这名战士心想:地震都过了13天啦,还有小动物活着呐!得救救它。
他顺着声音找过去,再仔细一听,没想到竟然是人的声音!
地震救援有个72小时黄金期,最佳抢救时间是72小时之内,但根据特殊的位置,以及受灾人员的身体状况,也可以超出72小时的,最多有7天的。
没想到卢桂兰改写了这个记录,被埋在废墟下面13天还活着呐。
这是38军114师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合影,第一排右三是项小英所长,第二排左一是我妈妈
被38军114师341团四连的战士们救出来以后,她第一句话就是发自内心的喊道: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
她的声音很虚弱,说完就晕过去了。因为她被埋在废墟下面13天,完全没有进食和进水,已经脱水了,原来微胖的身体已经变得皮包骨了,变得很轻很轻啦!
早已等候在旁边的38军114师医院二所所长杨继铮立刻冲过去开始急救。
当时离114师医院住的帐篷不远,就直接把她的眼睛蒙上以后(为了防止阳光照射她的眼睛引起失明),抬到114师医院去抢救了。
卢桂兰入院五分钟后,脉搏消失,血压降到0,生命危在旦夕。
院长王天选一声令下,抢救组长杨继铮立即组织大家对其进行全力抢救。
这是38军114师医院的抢救小组在抢救从唐山大地震废墟中找到的掩埋了13天的卢桂兰
面对这样的伤病员,38军114师医院是第一次遇到!
当时,不仅仅是38军114师医院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全国,全世界也没有记载和报道的!
38军114师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抢救一边谨慎地摸索经验。
先给她快速补液,建立了两三个输液通道,还要给她用能量合剂,还要预防她水肿,肾功能损伤,还要随时给她抽血化验各项指标,经常几个小时就测一次,怕她电解质紊乱。
还有就是要治疗她的骨折。当时38军114师医院各个部门都动员起来了,一起研究抢救治疗她的方案。
大概过了四天以后吧,她的情况就稳定了。
当时在唐山地震灾区医疗条件比较简陋,医护人员想了一个土办法来治疗她的骨折:
弄了一个铁床,四周搭上架子,在床尾安装上滑轮,系上砖头,给她做牵引固定已经对位好的骨折部位。
因为当时这种情况,根本不能给她用飞机转运到别的地方,只能是当地处置,当地抢救!
卢桂兰就这样一直在38军114师医院唐山地震救援医疗所做治疗,最后完全康复了!
卢桂兰的救治成功创造了当时唐山的,也是全国的一个生命奇迹,也可以说是当时全世界上的一个生命奇迹!
后来,卢桂兰康复以后,还专门来河北定县38军114师医院,感谢当初救治她的医护人员,并合影留念。
这是王东亚阿姨2021年7月17日回唐山,在唐山地震博物馆前的留影
后来分析卢桂兰在地下存活13天的原因,主要有六点:
一是她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坚强的信心,坚信人民解放军一定会来救她。
她说:“过去海城地震时,就有解放军救人的事。”她还说:“我心宽,着急顶啥用,坚持一天就是一天。”
二是卢桂兰被埋压的地方,与外界的空气没有完全隔绝,可以呼吸。
三是卢桂兰被废墟挤压着,还骨折了,几乎不能活动,能量消耗很小。
四是卢桂兰平时身体比较壮实,体型微胖,有脂肪储备。卢桂兰说:“过去我中午从不睡觉,这一次睡足了。”
可见当时她一直处于类似动物冬眠的状态,进入一种不吃不动的休眠状态,呼吸和心律速度减慢,新陈代谢也降到了最低点。
五是卢桂兰一直在自救:她从衣服上扯下一块布,蘸着喝过两次自己的尿;她知道没人的时候要保存体力,感觉废墟上方有声响了才会使劲儿呼救。
六是卢桂兰幸运的是在地震中没有受到致命伤。
被38军114师的指战员和医护人员们抢救过来以后,卢桂兰又在人间幸福地生活了20年。
这是王东亚阿姨今天回到唐山,在因地震倒塌的原唐山矿冶学院老图书馆遗址的留影。
王天选院长补充说:从唐山回来以后,38军114师医院二所被军里记了集体二等功。
就在2021年7月17日,与唐山大地震救援时隔45年之后,王东亚阿姨又重新回到了唐山。
她来到了唐山地震博物馆,在当年自己救治卢桂兰的照片下合影留念,心情非常激动。
下面的图片都是王东亚阿姨于2021年7月17日回到唐山,在唐山地震遗址拍摄的照片。
下面的三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1976年,王东亚阿姨在唐山抗震救灾时,在因地震倒塌的原唐山矿冶学院老图书馆前的留影。
第二张照片是2021年7月17日,王东亚阿姨在因地震倒塌的原唐山矿冶学院老图书馆的遗址前的留影。
第三张照片是唐山地震遗址介绍:
河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是由1958年成立的唐山矿冶学院( 即河北理工大学前身 )冶金系发展而来的。在唐山大地震那年,这里是极震区。
不同的时间,同一个地方,王东亚阿姨在这里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不胜感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