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带来新的变革。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数字经济规模也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在近日召开的2023赛迪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数字经济正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尽管数实融合进入发展新阶段,但仍有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
数字平台创新生产生活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为实体经济带来发展变革的新动力。
“数实相融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交互,物理世界的需求推动数字世界的发展,数字世界引导物理世界的运行。比如智慧交通,无论是手机导航还是智能信号灯,都已经深入日常出行,每个人也已习惯于听从来自数字世界的指令,行走在物理世界之中。”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协同聪明的车、智能的路,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每年可为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节约1500亿元,避免94%的人为交通事故发生,提升通行效率15%至30%。
数字平台已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表示,数字平台广泛覆盖购物、办公、医疗、视频等行业。连接企业的数字化平台也在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形成一系列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电子商务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模式。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线上办公用户规模达5.4亿,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亿,短视频用户超过10亿,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4.2亿。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40个,全国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套)。
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据统计,目前我国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达到2100多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3.2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2400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家。“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铁装备、发电和特高压输电装备、新能源汽车、航天装备、工业机器人、工程施工装备、钢铁装备等行业技术产品达到全球领先或先进水平。航空装备、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四基’等领域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当前,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大提升制造系统的柔性和敏捷性,推动工业生产由规模化、标准化向分布式、定制化制造模式转变。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正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数实融合也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作用愈发明显。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为10.3万亿元,较上季度上升17%。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11家企业上榜,仅次于美国的16家。
打造智能制造新生态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从外部形势看,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主导权的竞争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球科技制高点加紧布局,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从内部形势看,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中小企业经营还存在不少困难。同时,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技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基础薄弱、要素成本上升、高技术人才缺乏、经济循环不畅等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苏波认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包括建立自主自强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拓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优质供应商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但智能制造推进也面临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浙江省内多个县(市、区)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实践显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普遍面临以下难题:一是想转但不懂转、不会转,大的投资投不起、转不了。二是工程分包数据孤岛多,企业缺人才、缺技术,自己打不通数据孤岛。三是工厂转型后数据多却用不了、用不好,工业云平台“碎片化服务”多。四是企业对合同标的、造价、工程质量不熟悉,签订数字工程合同、工厂签订系统用云服务合同难,验收和结算支付难。五是智能工厂试点多却又推广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慢。
如何破解这五大难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毛光烈表示,出路在于深化工业数字工程市场与工业云平台服务市场的改革。要充分利用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超大规模的工程与服务市场的优势,大规模激活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投资消费,率先在国内形成工业数字工程产业、工业云平台服务产业、工业数字工程咨询服务业市场的大循环,进而再向“一带一路”辐射发展,最终必将可以构建内外互促发展的工业数字化新型产业的新发展格局。
王一鸣建议,制造业要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充分利用建设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机遇,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加快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推广“5G+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
打好“三大战役”
对于数实融合下一步发展,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要扎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毛光烈认为,要集中精力先打好发展数字经济的“三大战役”。首先是大面积、大规模抓好数智工厂改造,为数字经济发展筑好基、强好基,全面激活基层工厂这一经营主体,这也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做好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建链锻链强链,把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每个链条上的数字工厂“串珠成链”。最后要推动工业云平台企业并购和数字工业云平台之间的合作,整合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三链,并形成集群化、一体化的经营、管理、自律治理的新模式,打造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工业数字化集群。
“要在技术层面实现数字技术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发展各种数字技术,组合形成‘数据+算法+算力’的集成创新能力,使实体经济的生产工具由工业技术转变为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劳动者的生产载体由生产车间转变为信息互联网、智能互联网平台。使实体经济发展以大数据技术为动力与枢纽系统,以计算技术为计算存储系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区块链技术为数字化信息系统。”刘守英说。
数字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得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显。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渗透到实体经济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产生实体经济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数据+算法+算力”与实体经济生产活动深度融合,形成数字生产力。数据能够把不同生产要素进行连接,从而产生倍增效果,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但专家也指出,目前来看,数据尚未真正成为生产要素。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目前主要处于数据采集、存储、加工阶段,数据流通、数据分析、数据应用还有不足。企业为保持自身竞争力,担心商业数据泄露,不愿也不敢共享数据。企业间数据标准不同,导致数据共享流通受阻。
刘守英认为,数据要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的核心,必须参与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升级,这是新型工业化最核心的内涵。对于平台企业,数据应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组合中成为核心竞争力;对于实体企业,数据已充分成为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组合的力量;对于数据企业,现在的核心是要找到数据与企业外部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