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海底捞、颐海国际之后,海底捞家族即将迎来第三家上市企业了。
早在12月5日,海底捞一纸公告宣布,拟将负责海底捞海外业务运营主体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特海国际”)分拆上市。而据港交所官网显示,12月9日,特海国际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将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港股主板上市。换而言之,特海国际距离上市仅差临门一脚。
就在昨日(12月15日),海底捞发布特海股份透过介绍上市方式上市的预期时间表、预期刊发特海的上市文件及有关买卖特海股份碎股的安排等公告,预期12月30日上午9时整于联交所开始买卖特海股份。
而在此之前,都以为海底捞家族的第三家上市企业会来自斩获8亿B轮融资的蜀海供应链,但基于海底捞家族现有业务体系,特海国际的成功上市,又会给海底捞家族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01
剥离海外亏损业务
其实,特海国际独立上市早有端倪,早在今年7月份,特海国际就向联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计划以介绍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而根据特海国际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主要在国际市场提供海底捞火锅就餐服务,为自营餐厅品牌。主要收入来源于在国际市场运营海底捞火锅餐厅,及提供外卖及销售火锅调味品及食材。公司自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首家餐厅以来,截至2022年12月2日,特海国际已在四大洲的11个国家开设110家餐厅,遍及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澳大利亚。
对于分拆上市,海底捞曾表示:分拆可使特海国际业务和海底捞其余业务在各自地域范围内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各自的运营管理团队更高效管理,专注各自业务,并在一个独立的上市平台上产生未来的增值收益。特海国际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分拆符合海底捞、公司及各自股东的整体利益,且分拆将使海底捞连同其它附属公司及特海国际本身各自处于有利位置,以更好地发展各自业务。
不过,相比海底捞充满期待的官方解释,再结合海底捞当前的经营现状,或许主动剥离其海外亏损业务反而显得更为迫切。
据特海国际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2019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和2.46亿美元,对应期内亏损额分别为3302万美元、5376万美元、1.5亿美元和5572万美元,换而言之,过去三年半,特海国际的亏损总额接近3亿美元。
而根据海底捞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显示,海底捞分别亏损41.63亿元和2.6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响,2021年,海底捞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仅为7.18%,虽然这一数据在今年上半年提升到12.4%,但特海国际2021年的亏损额度却占到了海底捞全年的1/4。
显然,特海国际持续亏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海底捞的业绩。
和海底捞一样,特海国际的亏损或许也和快速扩张的门店数量有关。在特海国际旗下的110家餐厅中,仅有23家餐厅是在2018年前开业的,其余均在2019年后才开张。数据显示,特海国际2019年至2021年的新开设餐厅数量分别为14家、36家和20家。
需要注意的是,相比国内的海底捞餐厅,特海国际的海外餐厅成本要高得多。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特海国际各项成本及开支的总和达到了4.0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3%。此外,海底捞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及易耗品占四成左右,员工成本次之,占比35%左右;而特海国际则完全相反,员工成本支出达到45%,原材料及易耗品支出在35%左右。
虽然从客单价层面来看,特海国际的海外餐厅要比国内餐厅高,但基于成本压力,特海国际要想实现盈利,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显然,对于海底捞来说,国际业务分拆之后,能够更加聚焦国内餐饮市场,从报表上也能摆脱海外亏损带来的负面影响;同理,对于国际业务,特海国际也将更加聚焦,并且,独立上市之后的特海国际在国际餐饮市场上有着更加广阔的独立运作空间,并且在融资层面或许更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特海国际的上市进程与颐海国际和海底捞之间都显得比较特别。特海国际是通过介绍形式在香港主板上市,不涉及融资,也就省去了发行新股、路演配售等流程,因此进程也明显加快。从这一点来说,也间接的透露出海底捞急于摆脱海外亏损业务的迫切性。
02
张勇家族仍是控股股东
根据海底捞12月15日的公告显示,12月15日,公司董事会批准及宣布按合资格股东各自于记录日期在公司的持股比例,自公司股份溢价账中向彼等有条件实物分派公司于紧接分派完成前将有权拥有的所有特海股份(即合共5.574亿股特海股份),占当时将予发行的特海股份总数的90%。
换而言之,实物分派就是将特海国际股份直接分给海底捞现有股东,而非由海底捞直接控股。如果分派能顺利完成,特海国际也将不再是海底捞的附属公司。
不过,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和舒萍夫妇将仍然是特海国际的控股股东。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日,张勇(通过ZY NP LTD)及舒萍(通过SP NPLTD)个人及共同通过NP United Holding Ltd合共持有海底捞已发行股本总额约60.35%的权益。
随着特海国际的上市,张勇家族也成功的将一家火锅店分拆出三家上市企业。
早在2005年,随着海底捞餐饮业务的崛起,海底捞在成都成立分公司,专门从事餐厅所需的火锅底料生产,这也就是颐海国际的前身。随着海底捞餐厅生意越做越大,张勇在2014年开始分拆颐海国际,并于2016年7月13日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张勇就家族也至此拥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随着颐海国际的成功上市,张勇也开始从海底捞体系中分拆出更多独立板块。颐海国际上市两年后,2018年9月,海底捞也正式登录港交所。
随着颐海国际和海底捞股价大涨,张勇夫妇还在2019-2020年坐上新加坡首富的宝座,只不过,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受挫,颐海国际和海底捞的股价纷纷下跌,导致张勇夫妇的财富也随之缩水。
不过,在张勇家族的事业版图中,还有多个围绕海底捞品牌的延伸业务板块。比如负责火锅食材自采和外购等服务的蜀海供应链、负责人力资源的微海咨询以及负责门店装修的蜀韵东方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成立于2014年的蜀海供应链宣布已完成共计8亿元的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中银投资、中垦基金和公司现有股东华润大消费基金联合领投,公司现有股东君联资本继续追加投资,泰合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彼时,蜀海供应链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新一轮融资筹集到的资金将聚焦于企业的数智化升级。
蜀海供应链是一家第三方食材供应链全托管服务企业,公司服务过海底捞、太二酸菜鱼、丰茂烤串、一麻一辣、遇见小面、客语、蒙自源、炊烟、费大厨等超过2000家餐饮连锁品牌。从业务模式看,蜀海供应链极有可能成为海底捞家族的下一家上市企业。
而从海底捞“棋局”中不难发现,围绕海底捞餐厅,海底捞家族不仅分拆出了三家上市企业,还在其他供应链体系中有着多家实力强劲的“生力军”,随着整个消费和餐饮市场的恢复,或许海底捞家族还能创造出更多惊喜。而海底捞这种围绕核心主业务产业链的上下游全面布局的战略,也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