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线中部和北部的决战
一、1945年2月的东线力量态势
1.增强东线
苏军在1945年1月的攻势中几乎全线大胜。在匈牙利,挫败了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的装甲反攻;在中部战场,一举推进到奥得河,兵逼柏林;在北部,夺取了东普鲁士的大片地盘,把剩余德军驱赶到海边。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处于空前危机当中。末日的阴影不断迫近。
回到柏林的希特勒于1月30日发布最后一次广播讲话,想多少振作一下沮丧的士气民心。由于受到空袭的威胁,希特勒在2月中旬(一说1月16日下午)搬进总理府地堡居住,还将其作为军事指挥部。地堡距离地面约15米,其墙基、墙壁和覆盖层,都采用3米厚的预应力混凝土,并用粗大钢梁加固,足够保护希特勒不会被从天而降的炸弹炸死。但这个“水泥潜艇”要派其他用场却不大合适。地堡内部有二三十个房间,虽然储备了大量食品,住起来却相当不舒服,在其狭小且空气混浊的水泥房间里召开军事会议更是令人昏昏沉沉。与希特勒过去的元首大本营的超级通讯系统相比,地堡内的通讯设备更是简陋寒酸,只有一部师级司令部用电话交换机台和一部中波与长波无线电发射机,靠地堡上空气球悬挂的一根天线维持(1)。就是在这个狭小闭塞的地堡内,希特勒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时光。
但希特勒还没有绝望,为了挽救他自己和第三帝国的生命,他也不能绝望。希特勒继续策划着他的匈牙利装甲大反攻,同时还要在东线守住奥得河、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工业区的残山剩水,孤悬一角的库尔兰半岛也要继续死守。但东线部队遭受1月份惨败后,力量已极为衰弱。为了增强东部战场的防御力量,1月下旬到2月初,希特勒下令从西线抽调出6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和2个装甲旅,把他们统统开到东线。这些部队包括:党卫第1、2、9、10、12装甲师;陆军第21装甲师、第25装甲步兵师、“元首”警卫旅、“元首”步兵旅。
此外,在2—3月,大量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也被部署到东线。这些部队的命名大都没有采用德国陆军传统的序列番号,而是冠以某些“光荣”的地域名称。希特勒也许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德军的士气。这样的部队有:“霍斯坦因”装甲师,“于特博格”装甲师(2月26日编入第16装甲师),“西里西亚”装甲师,“明赫贝格”装甲师,“库尔马克”装甲步兵师,“施塔恩斯多夫”第1、2坦克营。2月份,中央集团军群还得到从陆军军械库调来的大量战车,用来重组一些被击溃的装甲部队。如第10装甲步兵师,第17、25装甲师(以上三个师损失太大,已被降格为“战斗群”)。
连同从西线抽调、新建和重建等情况在内,东线获得如下新装甲部队(2):
1945年1月:
第509重型坦克营:45辆“虎”,8辆四号高炮坦克
党卫第503重坦克营:39辆“虎”,8辆四号高炮坦克
第103坦克旅:52辆“黑豹”、14辆四号、40辆70倍管四号、14辆“猎豹”
1945年2月:
第21装甲师:2月8日有26辆四号、32辆“黑豹”、10辆四号高炮坦克;2月7—9日从陆军军械库调来16辆四号和7辆“黑豹”
第25装甲步兵师:2月1日有26辆“黑豹”、10辆70倍管四号、2辆四号高炮坦克;2月1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了10辆“黑豹”
“元首”警卫旅:2月2日有15辆四号、23辆70倍管四号;2月8—10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0辆“黑豹”
“元首”步兵旅:1月27日有5辆四号、18辆“黑豹”、13辆70倍管四号、4辆高炮坦克;2月15—17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0辆“猎豹”和16辆“黑豹”
党卫第10装甲师:2月8日有38辆四号、53辆“黑豹”、8辆四号高炮坦克
党卫“希特勒”装甲师:2月1日有36辆“虎王”(党卫第501重坦克营所辖)、27辆四号、41辆“黑豹”、8辆高炮坦克
党卫“帝国”装甲师:2月1日有28辆强击火炮、19辆四号、34辆“黑豹”、8辆高炮坦克
党卫第9装甲师:2月1日有25辆强击火炮、26辆四号、31辆“黑豹”、4辆高炮坦克
党卫第12装甲师:2月1日有19辆四号、36辆“黑豹”
“库尔马克”装甲步兵师:1月23—2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8辆“追猎者”、1月27日到2月2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45辆“黑豹”
“施塔恩斯多夫”第1坦克营:2月3—1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1辆强击火炮
“施塔恩斯多夫”第2坦克营:2月1—3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9辆“黑豹”、28辆强击火炮
“霍斯坦因”装甲师:由第233预备装甲师调来29辆四号;2月9-1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7辆四号
第10装甲步兵师战斗群:2月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1辆强击火炮;2月19日10辆70倍管四号
第17装甲师战斗群:2月7—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6辆四号、28辆70倍管四号
第25装甲师战斗群:2月18—1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
“西里西亚”装甲师:2月2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
1945年3—4月
第16装甲师:3月4日有7辆四号、15辆“黑豹”、10辆70倍管四号、37辆强击火炮
“明赫贝格”装甲师:4辆四号坦克、11辆“黑豹”、11辆“虎”;3月2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0辆“黑豹”、4月5日又调来10辆“黑豹”
党卫第502重坦克营:31辆“虎”
“统帅堂”装甲师:3月15日有18辆四号、3辆70倍管四号、19辆“黑豹”;3月12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5辆四号
第13装甲师(“统帅堂”第2):3月15日有18辆四号、5辆“黑豹”;3月1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黑豹”
第18装甲步兵师:来自“霍斯坦因”坦克营的9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3月27日“西里西亚”坦克营的26辆四号、8辆70倍管四号
德国装甲部队实力分布(1945年3月15日)(3) (不含独立强击火炮部队以及分配给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
大量的新增部队和补充装备,使东线德军各装甲兵团的战车数在3月中旬达到2590辆,还不包括独立强击火炮单位和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等。比较之下,德军在西线同期只有483辆战车,在意大利只有281辆。
东线不仅得到更多的坦克,还得到大量其他部队。到1945年3月1日,东线的4个主力集团军群(北方、“维斯瓦”、中央、南方)得到了45个新师。其中14个师从西线抽调,10个师由库尔兰半岛运出(自1944年12月初到1945年2月初,从库尔兰运出87000人的战斗部队),8个师由后备陆军组建,4个师来自“西南战区”,党卫军提供了4个师,海军提供了1个师,3个师来自挪威,1个师来自丹麦。
可伤亡损失太大,东部战区的军队员额还是继续衰减。1945年3月1日,东线只有200万人的德国陆军部队,比1月1日减少了23万人。德军另外还得到10万名匈军的配合(4),但他们已经相当不可靠。东线陆军兵力分布情况(1945年2月28日状态)如下:
“库尔兰”集团军群:23.2万人
北方集团军群:32.4万人(5)
“维斯瓦”集团军群:52.7万人
中央集团军群:41.3万人(6)
南方集团军群:44.3万人
尽管前线吃紧,德国武装部队后方机构的臃肿和庞大却依然如故。德国陆军总部和最高统帅部加在一起共有54000人。3月初,凯特尔为了从柏林撤走这两个巨型司令部的人员,准备了110列火车。戈培尔对此在日记里咒骂:“这些脚底擦油的家伙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一些。我真想知道,他们要到什么地方才能下定决心停下来并奋起防御”(7)。
苏联士兵把一座德国小镇的时钟调成莫斯科时间
2.残破的苏联步兵师
在希特勒的新计划中,虽然南方的匈牙利大反攻占据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但他也不能不关心自己所在的柏林——实际上也变成了战区。在东线战场的中部,经过1945年1月的维斯瓦河攻势,到2月初,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大体都推进到奥得河一线。朱可夫所处的奥得河北段战线,在柏林前方几乎成一条南北走向的直线。奥得河战线继续向南延伸,大体在与尼斯河的接合部,向东南方大幅弯曲,推进到这段500公里长弯曲战线上的,正是科涅夫的部队。
这就造成一个特殊局面:虽然朱可夫和科涅夫都在奥得河上,科涅夫却远远落在朱可夫的后面。这意味着,如果朱可夫要攻打柏林,将很难得到科涅夫的支援,其暴露的南翼还可能遭到德军反击的威胁。而要消除这一威胁,科涅夫就必须继续前进,前出到尼斯河。这样才能与朱可夫保持一条平直的战线。此外,科涅夫还承担着夺取西里西亚地区德国工厂的任务。由于苏军的进攻,至1945年1月,西里西亚和捷克地区的工业产值已缩减30%(8)。但在科涅夫所面对的这段奥得河前线的彼岸,很多工厂还在为德国的战争机器开足马力生产。完全占领这个工业区,将大大剥夺德国继续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
阻止科涅夫前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舍尔纳大将指挥。他的强硬作风使他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最宠爱的将军。戈培尔称赞舍尔纳是“领导天才”,还以溢美之词把舍尔纳对付逃兵的手段写在日记中:把逃兵吊在树上再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一个逃兵,我拒绝保卫德国的妇女和儿童”(9)。
光用死刑和强硬手段打不了胜仗。舍尔纳也竭力展示着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形势的特有观察。比如3月初,舍尔纳就告诉戈培尔:“布尔什维克的步兵少得可怜,作战全靠装备上的优势,尤其是靠坦克优势”(10)。
舍尔纳这段描述,与战后德国将军所渲染的“俄军无穷的人力优势”相去甚远。不过这一通过实战观察得来的结论,的确是真实的。1945年初的凶猛攻势后,本来就缺人少兵的苏联步兵单位,变得更加零落稀疏。1945年3月,苏联第91近卫步兵团只剩一个步兵营(全营161人),加上直属火力单位等等,全团也只有400人。第5集团军所属的11个师,每个平均只有2625人。从后方送来的补充兵员是有限的,步兵这个最劳累、伤亡率最高、待遇却较差的兵种,在军队内也极端不受欢迎。又不可能把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炮兵和坦克兵送去当步兵。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兵站部队也不能轻易削减。苏军只好把每一批遇到的俄国战俘和劳工都拉进队伍。
在柯尼斯堡被俘的一批德军官兵,被用马车拉走
柯尼斯堡地区,落入苏军之手的一座105岸炮装甲炮台
即使这样,俄国人也无法维持现有已经很低的编制水准。1945年3月,苏军大幅度缩编了步兵单位,在前线执行三种新的步兵师编制,其人数额度分别为3600人、4000人、4500人。
“3600”型步兵师总共有12个步兵连——只相当于过去一个团的编制。每连又只有76人和10挺机枪,人数仅相当于正常步兵连的一半;步兵营编制人数241人;步兵团774人。
“4000”型步兵师有18个步兵连。
“4500”型步兵师有21个步兵连。
步兵连编制人数也未必拘泥于76人。比如还有一种步兵连编制是53人,所辖只有2个步兵排,每排23人(11)。
按上述编制,每个苏联步兵师只有900~1600名步兵。也就是说,一个苏联步兵师的步兵人数仅相当于1~2个满编营。比较而言,步兵师内的炮兵单位虽然也未必足额,但实力状况要比步兵好太多。尤其是苏军这一时期尽量用57~76毫米炮取代45炮,用82迫击炮取代50迫击炮,给步兵师属炮兵团增加122毫米的榴弹炮。有些步兵师还获得了SU-76型自行火炮。
战争尾声,俄国人差不多就是按上述标准给各步兵师提供补充兵。在战争最后一个月,各苏联步兵师总人数一般维持在3000~6000人不等,每个师只有十几个步兵连(倒也不是严格按上述三种标准,比如有些步兵师编有15个步兵连),各步兵连一般在60人左右。机枪数量相当少。一个步兵师多则一百多挺机枪,少则只有几十挺。甚至机枪连也只有3~4挺。
(1)《希特勒暗堡》,第45—47页。
(2)《装甲部队》卷二,第226—229页。
(3)《装甲部队》卷二,第247—248页。
(4)《当巨人冲突》,第305页。
(5)《陆军历史系列:德国陆军在东线的失败》,第457页。
(6)《希特勒之死》,第13页;《希特勒与战争》,第982页。
(7)《戈培尔日记1945》,第64、112页。
(8)《1939—1945年的德国战时工业》,第139页。
(9)《戈培尔日记1945》,第123页。
(10)《戈培尔日记1945》,第122页。
(11)《希特勒的报应》,第84页。
二、尼斯河与奥得河
1.下西里西亚战役
一月攻势后,科涅夫手下的66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也普遍员额大减,满员率只相当于编制的一半(1),官兵们疲惫不堪,后方交通线拉长到500公里导致前线物资短缺。可是舍尔纳自己的处境却也不令人羡慕。他的集团军群在此前的战役也蒙受了巨大伤亡,很多师被降格为“战斗群”。舍尔纳手下名义上有33个师(含7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但折算起来,据说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18个步兵师、6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由于得到了东普鲁士和匈牙利地区德军的支援,舍尔纳在2月10日拥有728辆战车,其中350辆可用。还有418门75毫米反坦克炮和31门88毫米反坦克炮(2)。可所有这些兵力全部分配给了3个撤退中的集团军,用以堵塞漏洞。舍尔纳自己几乎没有直辖预备队。
在舍尔纳部队,被处死的一个德国逃兵
不仅如此,在舍尔纳的战区内,推进到了奥得河的科涅夫,还分别从布雷斯劳南北两侧突破该河,建立起两个极具威胁的桥头堡。
北部桥头堡,位于格洛高和布雷斯劳之间。舍尔纳北翼的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格雷泽尔)封堵着这个桥头堡,展开了已经被打残的第24装甲军和“大日耳曼”装甲军,以及刚从匈牙利调来的第57装甲军。这个集团军遭受了很大伤亡,急需大量的补充,甚至国民突击队和警察部队也拿来凑数。2月10日时的实力为:7个师(含“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16、17装甲师,“勃兰登堡”装甲步兵师,从西线调来的第21装甲师,第103坦克旅),装备159辆战车、40门75毫米反坦克炮。
南部桥头堡位于布雷斯劳和奥铂伦之间。舍尔纳中路的第17集团军(司令舒尔茨)负责对付这个桥头堡,同时保卫着布雷斯劳城。展开的兵力包括:“希勒尔”军集群,第8、17军,“布雷斯劳”军集群,第48装甲军。这个集团军得到了来自匈牙利战场的第8、20装甲师加强。2月10日时,集团军共有12个师(含第8、19、20装甲师),装备412辆战车,177门75毫米反坦克炮,27门88毫米反坦克炮。
奥铂伦以南战线由海因里希的第1装甲集团军防守。这个集团军有14个师,主力位于斯洛伐克境内,主要对手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面对科涅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主要是左翼第11军。
科涅夫对舍尔纳的困难处境虽然不是完全清楚,但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如果给舍尔纳更多时间,他不仅可以补充好自己的野战师,还将在奥得河西岸修筑起坚固的阵地。这对急于推进到尼斯河的科涅夫极为不利。于是科涅夫决定不再等待,立刻驱使他疲倦且流血过多的方面军继续进攻。科涅夫最初的目标不仅限于推进到尼斯河,甚至还想一口气直接冲到柏林(3)。
在波美拉尼亚的一个机场上,苏联缴获的德国飞机
科涅夫的战役企图是:在右翼,沿着北部桥头堡一线发动主攻,为此展开了近卫第3集团军,第13、52、6集团军,并以坦克第4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25坦克军和近卫第7机械化军为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他们的攻击将指向西面的科特布斯。
在中路,利用南部登陆场实施辅助攻势,展开近卫第5集团军、第21集团军,还集中了第31坦克军和近卫第4坦克军。
另外在南面,将以第59、60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自奥铂伦西南沿苏台德山北斜面发起一次牵制性攻势。
乌克兰第1方面军总计将投入980800人,方面军尚存的1289辆坦克与自行火炮中的大部分也将参战。空军第2集团军提供空中支援。
科涅夫为了实现上述计划,匆忙调整了兵力部署。从1月29日到2月7日,他的方面军一面在奥得河桥头堡上与德军激战,一面把大量军队从他的左翼和中路调向右翼,行程远至200公里。从科涅夫的预备队调出第52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近卫机械化第7军,开到了布雷斯劳附近。
2月8日早晨6时,55分钟炮击后,科涅夫的右翼攻势开始。和同期其他很多战区一样,这里的天气也很恶劣,飞机难以起飞。但科涅夫的地面优势已足够大了。他用4个普通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猛攻缺少步兵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尽管德军躲在一些石头房屋里作了顽强抵抗,但科涅夫只用了两天,就在布雷斯劳以北80公里正面上突破了奥得河防区,坦克部队深入了30~60公里。近卫第3集团军迂回合围了德军坚守的“要塞”城市格洛高。苏联估计城内有1.8万名守敌。但根据德国资料,格洛高“要塞”只有4100名士兵和7800名平民(4)。
苏军留下少数兵力封锁住格洛高“要塞”,然后就把它丢在脑后,继续向前推进(格洛高守军坚持到4月1日,被全歼)。苏联第4坦克集团军抄到德国“大日耳曼”装甲军前面,一路冲过博伯尔河,于2月15日进抵尼斯河,立刻渗透到西岸夺取了几个桥头堡。不过本该配合他们的第13集团军却落在后面,在博伯尔河一线被德军阻止住。
南侧,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也强渡了博伯尔河,后续的第52集团军迅速跟进。这一路上,苏军还占领了本茨劳——1813年,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在此死去。
与此同时,苏联第6集团军自北面,近卫第5集团军从南面,试图包围德军重兵设防的布雷斯劳。德国人躲在用石墙围起来的农庄里顽强抵抗,苏军却没有足够的重炮弹去摧毁石墙,迫使科涅夫派去了近卫第3重型火箭炮旅。可是一番战斗下来,苏联两个集团军还是没能封堵住包围圈。
这让科涅夫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很麻烦,他位于布雷斯劳以北的主攻集团军越向前推进,左侧翼就越暴露。他的对手舍尔纳逐步把原部署在奥铂伦以南的第8军和第48装甲军,北调至布雷斯劳附近,先期抵达的第8、19装甲师(合计94辆战车)向苏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反击。
向苏军投降的柯尼斯堡德军指挥部
于是科涅夫决定放缓前进,先全力包围住布雷斯劳。2月12日,他命令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主力由本茨劳回头向东,对布雷斯劳杀个回马枪。他还下令在布雷斯劳西北面的利格尼茨集中重兵,以保护主攻集团的左翼并巩固对布雷斯劳的封锁,为此投入了从本茨劳回抽的第52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一部,近卫第1骑兵军。
2月13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由西向东冲向布雷斯劳,正好堵在两个苏联普通集团军没能封闭的缺口上,击败了试图解围的德国第8装甲师。2月15日,布雷斯劳陷入合围。
2月16日也就是包围布雷斯劳后的第二天,科涅夫意识到眼下不可能直冲柏林,于是把目标限定为以右翼的主力集团推进到尼斯河,然后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52集团军,占领尼斯河畔的交通枢纽格尔利茨;左翼则推进到苏台德山。至于布雷斯劳,只留第6集团军去围歼。
2月24日,科涅夫的右翼进抵110公里宽的尼斯河(自河口至彭齐希),与朱可夫的战场拉成一条直线。此时,舍尔纳已经把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撤到这一线,两个集团军的新分界线就划在离格尔利茨不远的劳班。第4装甲集团军在新防线上展开了6个很虚弱的师,自2月25日起,还得到了新的第5军增援(5)。2月下旬,舍尔纳对企图攻下格尔利茨和劳班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发起猛烈反击,差点将其包围。被苏第52集团军救出来的各坦克旅只剩下15~20辆坦克。科涅夫没能拿下格尔利茨,只好匆匆把受损严重的两个坦克集团军都撤下来补充。舍尔纳终于在尼斯河一线暂时阻止住了科涅夫。苏联第6集团军也迟迟未能攻克布雷斯劳要塞,这里的战斗将持续很长时间。
但舍尔纳已经把下西里西亚全境,连同大量宝贵的军火工厂都丢给了科涅夫,苏军还突入了勃兰登堡省,对上西里西亚形成包围态势。在这场仓促发动的战役期间,从2月8日至24日,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纯减员23577人、伤病减员75809人,共损失99386人。伤亡相当惨重。
不过科涅夫获得了一个特殊的补充来源:德国领土上的苏联人。他们是被掠夺到德国的劳工,大都分配给当地的工厂、矿山和庄园。苏军抵达前夕,很多人起来造德国人的反。比如有几个俄国女工用铁锹打死了一个德国上校夫人,6个派来保护夫人的德国后备军士兵却不敢过问。(6)乌克兰第1方面军报告说,到2月15日,已经收容了近5万这样的人。科涅夫从中获得了23067名补充兵——按新编制,差不多可以建立100个步兵营。剩下的很多人被派去看管战利品。其中发现了1名潜伏间谍,4个叛徒,还有2个向苏军投毒的女人(7)。可一个月后,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于1945年3月29日的报告却透露了不光彩的一面:在本茨劳市等地,一些苏军官兵,其中很多来自科涅夫手下最精锐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骚扰甚至强奸被解救出来的苏联女性。而本该保护这些妇女的警卫部队,不是对此漠然处之,就是自己也被有组织的强奸者用机枪打伤(8)。
苏军占领了一处德军丢弃的要塞工事
对德国和波兰妇女的强奸更为普遍。与此同时,苏军中的逃兵和背叛行为也不断发生。德军缴获过一份命令,内容是科涅夫强烈谴责部下的劫掠行为,要求以最严厉措施加以惩办(9)。另一方面,德国高层也遇到了类似麻烦。鲍曼报告德军官兵在撤退地区大肆掠夺,凯特尔元帅为此下令强化对德军纪律的监控。在这场强度空前的战争的最终阶段,无论胜者还是败者,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已经到了极限的边缘。强奸和掠夺这类战争中的常见事态,未必都出于什么特定的仇恨情绪或目的,更多的是生死极限边缘的发泄。
2.奥得河桥头堡
当科涅夫为消除朱可夫南翼的威胁而向尼斯河推进时,朱可夫自己也在解决其北翼所面临的类似但却更大的麻烦。
从表面上看,一月攻势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不仅推进到奥得河,甚至还在西岸夺取了一些桥头堡。从这些桥头堡出发,沿着德国人修筑的优良公路向西行驶70公里,就可以到达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但是一番犹豫和深思熟虑后,朱可夫还是决定暂缓扑向德国首都,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困难处境:
柯尼斯堡,被苏军夺取的一座堡垒
首先,朱可夫有理由怀疑自己现有的力量并不足以拿下柏林。和科涅夫的情况类似,朱可夫手下前进太远的部队不仅员额短缺,物资供应特别是油料弹药,也因为铁路跟不上来而变得匮乏。而朱可夫手下最精锐的步兵单位——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大量兵力还被长期牵制在后方的波兹南(参见《东线:1945年的春天》)。
朱可夫面前是党卫军全国领袖希姆莱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这个集团军群在1月底组建之初,的确力量虚弱。其所辖德国第9集团军(布塞将军指挥)扼守在奥得河前线,直接保卫着通向柏林的道路。这个集团军此前遭受了重创,到2月7日只有52000人,包括26000名临时拼凑的国民突击队员。装备有19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还有288门火炮(10)。这么点兵力肯定守不住奥得河前线,情急之下,德国空军也被投入缺口,希特勒甚至不惜牺牲国内城镇的空防。2月2日,希特勒命令戈林火速从各德国城市抽调123个重型高炮连,紧急部署到奥得河(11),用300多门重型高炮组成一道反坦克防线。至2月6日,向东部前线增派了327个德国空军重型高炮连和110个中轻型高炮连(12)。趁着俄国人临时修筑的野战机场全部被雨水泡烂无法出动飞机,德国空军在2月2—3日两天从柏林及其周边的混凝土跑道上,起飞5008个架次(13),狠狠轰炸了朱可夫突入奥得河登陆场的第5突击集团军。2月份头十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上空共有13950架次德国飞机掠过,苏军只还击了624个架次。
众多德国城市却很快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因为失去了战斗机和高炮的保护,它们遭到美英空军的毁灭性轰炸。就在德国空军全力轰炸苏联桥头堡的2月3日,柏林遭到大空袭,盟军的937架轰炸机在613架战斗机掩护下,57分钟内投弹2264吨,炸死22000人(14)。2—3月,5万多吨炸弹被丢向德国的液体燃料工厂,造成产量急速下降,到1945年3月减少到原有水平的五分之一。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空军燃料。1944年5月,德国生产了15.6万吨航空汽油,9.4万吨普通汽油,7.4万吨柴油。而在1945年2月,还能生产5万吨普通汽油和7.7万吨柴油,航空汽油却只有1000吨(15)!对奥得河苏军猛炸了一些天后,没有油的德国空军逐渐偃旗息鼓下来。
苏军在波美拉尼亚缴获的德国大炮
一些没有重要军事设施的城市也被夷为平地。可希特勒却注意到,当美英轰炸机摧毁德累斯顿的歌剧院,屠杀难民之际,对集结调动中的东线德军却没采取什么行动(16)。奥得河前线毕竟是德国的腹地,希姆莱又有党卫军总头子和后备军司令的特殊身份,手握动员和征兵大权。他很快就利用德国纵深发达的交通网,从各地搜罗来大量兵员。到2月28日,“维斯瓦”集团军群总兵力达到52.7万人。同一天,“维斯瓦”集团军群有1036辆战车(363辆坦克和673辆强击火炮)。
希姆莱向第9集团军送来更多部队,包括2月份新组建的2个军:解散柏林—勃兰登堡地方第3军区所有军校拼凑起来的第101军,下辖有第303“德贝里茨”和第309“柏林”步兵师。另一个是用党卫军、警察和海军人员拼凑出的“奥得”军(17)。为了扼守德军留在奥得河对岸的桥头堡,还建立了专门的“屈斯特林”要塞部队。“明赫贝格”装甲师等新装甲队也投入这一线,其组建工作持续到3月份。此外,从西线调来的第21装甲师也一度被派往屈斯特林地区。这个师当时实力如下:
第22坦克团有18辆四号和29辆“黑豹”,第200坦克歼击营有15辆四号坦克歼击车,第125、192装甲步兵团总计有4个步兵营,第21装甲侦察营,第155装甲炮兵团(3个营)(18)
2月初,德军第21装甲师、第25装甲步兵师、第303步兵师等部队,也发动了凶猛反击。这些战斗没能把俄国人赶过奥得河,但也挫伤了他们的锐气。希特勒还下令用炸药和破冰船,加速奥得河浮冰的融化,以阻止苏军通过冰面渡河。2月26日,希姆莱又下令成立“特别临时军事法庭”以惩治军队溃散现象,试图稳定军心(19)。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54页。
(2)《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一册,第577页。
(3)《方面军司令员笔记》,第383页。
(4)《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42页。
(5)《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603页。
(6)《距离柏林896公里——随军采访4年(3)》,第136页。
(7)《苏联历史档案汇编》卷十六,第461—465页。
(8)《苏联历史档案汇编》卷十六,第475—478页。
(9)《戈培尔日记1945》,第55页。
(10)《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一册,第593页。
(11)《帝国元帅——戈林传》,第274页。
(12)《空战史1910—1970》,第462页。
(13)《回忆与思考》,第1042页。
(14)《希特勒战争的另一种代价》,第109页。
(15)《1939—1945年的德国战时工业》,第119—120页。
(16)《希特勒与战争》,第957页。
(17)《中央集团军群》,第291页。
(18)《朱可夫在奥得河:决定性的柏林之战》,第54页。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第333页。
三、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1.苏军攻势
朱可夫不仅要担心在柏林前方所遭到的正面抵抗,更必须重视他的北翼所面临的可怕陷阱。在1945年2月初,他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因为前进太远,与北邻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宽达100多公里的大缺口。而在这个巨大缺口的北面,正是盘踞于东波美拉尼亚的德国第2、11集团军(也归希姆莱领导)。一旦他们通过这个缺口南下袭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将有可能把朱可夫击溃。这类迹象很快就出现了。
朱可夫和莫斯科注意到了德军的动向,于是一面把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大量部队调往东波美拉尼亚方向,同时为了分担朱可夫的压力,决定把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从东普鲁士战役中抽出来,去干掉东波美拉尼亚的德军。2月8日,苏联大本营向罗科索夫斯基下达训令,命令他首先向维斯瓦河以西攻击,然后一路向北攻取但泽,另一路向西攻占斯德丁,肃清东波美拉尼亚的德军并推进到波罗的海沿岸。
罗科索夫斯基麾下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共有560900人,编为4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3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1个独立坦克旅、1个筑垒地域。编制虽大,但方面军的实际战斗力并不很强。所辖45个师中有26个满员率不超过35%,其他的师也不超过42%,而且来自大本营预备队的第19集团军尚未集结完毕,战线上摆开的只有突击第2集团军,第65、49、70集团军。方面军只有263辆完好坦克(1),而且三个坦克军(近卫第1、3、8军)中,只有2个可以投入战斗,近卫第3坦克军还在休整补充。配合罗科索夫斯基作战的空军第4集团军很多飞机还在转场。
罗科索夫斯基当面的对手依然是魏斯大将指挥的德国第2集团军。魏斯是东线老将,担任这个集团军的司令正好已有2年。现在他手下的军队单位又多又杂,2月12日时拥有5个军级指挥部,下辖第46装甲军,第27、23军,第18山地军,“拉帕帕尔德”集群。编为13个师(含2个装甲师)、2个强击火炮旅、1个重坦克营、1个重反坦克歼击营、1个阻塞旅、1个警察团、1个补充训练旅、8个战斗群和要塞。具体包括:
第7装甲师,第4装甲师(由库尔兰半岛调来),第644重型坦克歼击营,第507重坦克营一部,第276、920强击火炮旅
第32、251、227、73、83、35、252步兵师,第31、542、337国民步兵师,党卫军第15师
党卫军“贝克”警察团,第1阻塞旅,“赫尔曼·戈林”补充训练旅
虽然困难重重,罗科索夫斯基还是把左翼和中路集中到布龙贝格以北维斯瓦河的几个登陆场。在几乎没有什么准备的情况下,由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特里布茨海军上将指挥)配合,于2月10日向斯德丁方向发起进攻。这次的攻击力度很弱,加上战场地处森林湖泊,又恰逢春汛泥泞时节,仗打得相当艰苦。德军的魏斯大将是防御战老手,以纵深配置的防御队形迎击罗科索夫斯基,又把第7装甲师投入反击。2月12日,德国第2集团军有282辆战车,内含107辆坦克和175辆强击火炮,反而比苏军还多一些。
苏军在波美拉尼亚地区的车站缴获的轻型榴弹炮
重重阻力下,苏军的推进速度很慢,打了10天也只在局部地段前进不到60公里。而这10天里只有2天放晴,3天转阴,其他日子飞机都没法出动,苏军压倒性的空中优势不能充分发挥。2月19日,德国第2集团军序列上的兵力增加到15个师。同一天,罗科索夫斯基暂停进攻。此时战线位于格涅夫、切尔斯克、霍伊尼采、拉采布尔一线。这条战线后方的东面,弗里克少将指挥的德军集群自2月13日以来被包围在格鲁琼茨。上司们提醒弗里克,不能辱没1807年格鲁琼茨保卫战的光辉历史,还许诺很快会救出他们。
2.“至日”行动
朱可夫对其侧翼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德国人的确策划发动一次袭击,地点选择在奥得河地区苏军东北面的施塔尔加德地段。希特勒把这次战役视为和匈牙利大反攻类似的决定性装甲反击战之一。希姆莱却有些消极,部分原因在于物资和部队的运输集结速度太慢。古德里安正好相反,可以说是积极万分。他急于露上一手,大喊大叫说不能为了等几罐汽油而贻误战机,还派他的心腹——陆军总部作战处处长温克亲往督战。原打算把东普鲁士的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部(司令劳斯大将)调来指挥战斗,可劳斯姗姗来迟,于是改由党卫军彪将施坦因纳指挥的第11集团军执行。
古德里安为反攻再次集结起他最喜欢的“无敌舰队式坦克群”。1945年2月12日,“维斯瓦”集团军群共有1059辆战车(448辆坦克和611辆强击火炮)。而第11集团军拥有其中的458辆(271辆坦克和187辆强击火炮),内有295辆(165辆坦克和130辆强击火炮)可立刻投入战斗(2)。
德国第11集团军沿着50公里宽的狭窄出发阵地展开了11个师,阵容相当豪华。构成为:
中央为党卫军第3装甲军:党卫军第11、23、27师,“元首警卫”装甲师;
右翼为第39装甲军:党卫军第10装甲师,党卫军第4“警察”装甲步兵师,“霍斯坦因”装甲师,党卫军第28师;
左翼为“元首”步兵师,第163、281步兵师,第104坦克歼击旅。
其中,党卫军第10装甲师在2月12日拥有50辆“黑豹”、37辆四号坦克、8辆高炮坦克、20辆四号或五号“猎豹”坦克歼击车(3)。
“元首”警卫师有15辆四号、23辆70倍管四号、30辆“黑豹”。
“元首”步兵师有5辆四号、18辆“黑豹”、13辆70倍管四号、4辆高炮坦克。
“霍斯坦因”装甲师有7028人,装备46辆四号坦克、5辆强击火炮、12门野战炮(其中4辆是自行火炮)、16门反坦克炮、30门步兵炮、26门迫击炮(4)。
其他一些师的装备情况不详,但总量显然相当可观,如前所述,在2月12日就达到458辆战车。不过因为古德里安催促得太紧,据说各部队在临战前并未完全集中。而且众多单位刚刚组建不久,有些甚至是第一次上阵打仗。新设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同样缺乏经验和内部磨合。
虽然准备不充分,但在古德里安的强烈坚持下,2月16日,代号“至日”的反攻开始。德国第11集团军用大群坦克狠狠冲击着苏联第47集团军(司令佩尔霍罗维奇少将),试图杀向阿恩斯瓦尔德。可准备不足、经验匮乏的新装甲师们猛攻了一天都没啥进展。古德里安战后却吹嘘说在他和温克英明指导下,一切顺利。2月17日夜,温克向希特勒汇报战况后,在返回斯德丁的路上出了车祸。古德里安后来厚着脸皮说失败就是这次车祸给害的(5)。即使一些最偏袒德国的西方战史专家,也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苏军的强力炮火阻击、密集的雷场,给德军造成很大损失。春季泥泞迫使德国坦克只能沿着数量有限且狭窄的道路行动,而无法展开攻击队形。结果,德军以惨重代价冒雨苦战了几天,甚至夜晚也持续进攻,却仅仅通过两个狭窄的突破通道收复了皮里茨和巴恩两座城市,迫使苏联第47集团军向南退却了8~12公里。希姆莱眼看实在打不下去了,只好以“重新调整”为借口下令暂停进攻。
为了阻止苏联坦克,德军在很多地段修筑了这样的水泥锥形柱,俗称为“龙牙”
第二天,一番短促炮火准备后,德国坦克再度前进,很快就陷入苏联大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苏军随即转入反攻,反过来迫使德军后退(6)。就在这天,奥得河上的德国第9集团军打来内容惊人的报告,宣称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几天内就会进攻柏林,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会同时跨过尼斯河。这份报告把德国统帅部的注意力又吸引到奥得河—柏林方面去了。2月21日,希特勒正式下令终止“至日”作战,同时命令希姆莱把1个军指挥部连同3个师转让给中央集团军群(7)。该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奉命攻打乌克兰第1方面军左翼。希特勒同时强调,一定要死守奥得河—尼斯河,为了确保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活动,斯德丁—但泽铁路也要死守。为了保卫柏林,第9集团军的实力在2月下旬得到增强。
突入但泽湾的苏军
3.冲向大海
可是,德国第9集团军那耸人听闻的预言,完全是错误的。此后,俄国人并没有进攻柏林。相反,德军的“至日”反攻行动还提醒了他们,使之意识到东波美拉尼亚的德军实力还很强大,光靠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应付不了,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也应该去攻打东波美拉尼亚而不是柏林。
苏军的新作战方案是:把大本营预备队抽出的第19集团军(司令科兹洛夫中将),与补充好装备的近卫第3坦克军一道,放到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左翼,从岑佩尔堡以北一路杀到波罗的海岸边的克斯林,切断德国第2集团军与“维斯瓦”集团军群主力之间的联系。在西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由阿恩斯瓦尔德以东向北出击,把德军分割歼灭在波罗的海岸边,同时占领科尔贝格至奥得河一线。
东波美拉尼亚地区的德军对俄国人的计划浑然不觉。此时,劳斯大将的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部已经从东普鲁士赶到波美拉尼亚,奉命接管了第11集团军的剩余部队(第11集团军司令部自2月24日后编入预备队)。这些部队经过几天厮杀,蒙受重大损失而且被调走了几个主力师之后,当初的豪华阵容早已失去,变得破败不堪。按劳斯的说法,他拿到的是10个很脆弱的师,总共只剩70辆坦克。这些师防守在240公里正面上,平均每公里只有1门野战炮、1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40个步兵。每2.5公里才有一门反坦克炮,每4公里有一辆坦克。
如果劳斯的说法可信,那他只有相当于2个满编师的步兵、6个师的炮兵。劳斯唯一的机动预备队,是“霍斯坦因”装甲师。留下的三个党卫军师经过恶战都虚弱不堪。劳斯还得到了一些训练补充部队来凑数,其中所谓“波美拉尼亚”预备师,根本是一群由国民突击队、工兵、测绘营拼凑出来的杂烩,没有火炮和反坦克炮,劳斯甚至都记不起这个师的师长是谁。有些营团还缺少军官,只好从库尔兰回来休假的军官们中拉了些人用汽车送过去。
当然,劳斯在回忆录里并没有透露自己的全部实力。举个例子,他只说得到了70辆坦克,却没提到第11集团军还留给他221辆强击火炮(2月28日数据)。
第3装甲集团军部队的具体番号为(8):
党卫军第3装甲军
党卫军第23、27、28师
党卫军第10军
第163、402步兵师
“赫恩宁将军”暂编军
第9伞兵歼击师
第2军区的补充训练部队
“泰陶将军”暂编军
2个预备师
集团军掌握部队
第5歼击师
集团军群掌控部队
“霍斯坦因”装甲师
苏联的进攻一开始并没有指向劳斯,而是对准他东侧的德国第2集团军。2月22日,罗科索夫斯基沉寂了几天的战区爆发局部攻防。两天后的2月24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正式开始新一轮攻击。如前所述,主攻集中在左翼(第19集团军和近卫第3坦克军)。40分钟炮击后,大群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向北冲杀。这次进展很顺利,第19集团军一天内就插入了12公里。第二天早上11时,完成补充的近卫第3坦克军(27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开进突破口,与之一道行动的还有第313步兵师,每个坦克旅都得到一个步兵团的配合,冲锋枪手坐在行进的坦克上。此时天气转好,昨天没有出动的苏联飞机这天一口气出击960架次(9),在强大空中支援下,俄国坦克到天黑时已冲出去40公里。德国第2集团军侧翼被撕裂,党卫军第15、33师被迫退入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防线。这两个师都不是德国部队,前一个大都是拉脱维亚人,后一个由法国人组成。据说他们逃来时丢盔卸甲一片混乱,把恐惧情绪也传染给了劳斯的部队。2月28日,苏军攻占了新斯德丁。
苏军在但泽缴获的大量德国军车
柯尼斯堡市内,被炸掉半边脸的俾斯麦铜像
德军魏斯大将决心切断突入苏军。他在2月28日已拥有331辆战车(152辆坦克和181辆强击火炮),实力比2月中旬更强。魏斯先后把第7装甲军所辖的第7装甲师、党卫军第4“警察”师、第32步兵师投入战斗,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部队都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苏军狂潮。眼看第2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之间的联系就要被切断,劳斯孤注一掷,投入他手上唯一的机动预备队“霍斯坦因”装甲师,不过这样一来,他就没有预备队来保护自己的阵地了。
此时,朱可夫已经对劳斯脆弱的防线摆开了惊人的阵势。2月底,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在250公里正面集中了40多万兵力(包括波军)、6585门火炮和迫击炮、864门火箭炮、1515辆坦克与自行火炮。其中955辆属于近卫坦克第1、2集团军(10)。
朱可夫右翼集团兵力构成:
总兵力(不含波军):359600人。2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4个坦克军、2个机械化军、2个独立坦克旅、1个自行火炮旅、1个筑垒地域
波兰第1集团军:75600人。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1个独立坦克旅(11)
突击第3集团军,司令西蒙尼亚克中将,3月为库兹涅佐夫上将
第61集团军,司令别洛夫上将
第47集团军,司令佩尔霍罗维奇少将
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坦克兵上将
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波格丹诺夫坦克兵上将
3月1日,朱可夫的重拳出乎德国人的预料打在劳斯身上。惯例的猛烈炮击后,第3突击集团军、第61集团军和波兰部队的大量步兵沿着泥泞的地面发起冲锋,试图突破劳斯的中央阵地。德军特别是第5歼击师做了顽强抵抗。朱可夫等不及步兵突破,就下令把2个坦克集团军的部分旅投入战斗。其中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队投入进展较大的第3突击集团军地段,随即跃进了25公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投入第61集团军地段,只推进了7公里。
3月2日,两个坦克集团军的主力进入战场,就像此前“至日”行动时德军的遭遇一样,泥泞的地面也给俄国人带来很大麻烦,迫使他们只能以为数较少的先头坦克进攻,后面跟着长长的主力纵队,轮式车辆和炮兵拥挤在一条狭窄通道上,排成两行或三行慢慢前进(12)。
但这场战斗对德军而言依然是绝望的。在朱可夫的上千辆坦克和几个集团军面前,劳斯只有13个很弱的师(包括从第2集团军逃来的2个师溃兵)和几十辆坦克,再加上强击火炮也无法和朱可夫较量。德军只好把大量希特勒青年团的小孩和国民突击队的老头儿投入反坦克作战,他们手中的长柄反坦克火箭弹,也就是所谓“铁拳”,在近距离可以给予俄国坦克致命一击。还有些德国兵组成摩托车和自行车反坦克连,当接到坦克警报后(有些警报来自森林观察站的电话通知),他们就带上“铁拳”,10个人一组骑着自行车和摩托去追赶苏联坦克然后把它们击毁。
很多苏联坦克被击毁,但朱可夫的前进却势不可挡。德军连同大量难民拼命逃跑,据说还有些苏军士兵化装后潜入难民队伍,把武器藏在马车里,冲到德军后方去抢占交通中心。3月3日,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万格林,打开了通向波罗的海海滨城市科尔贝格的道路。现在俄国坦克已经越过了泥泞地带,可以沿着几条公路高速行驶。
驾着马车逃离家园的德国难民
希特勒对此反应强烈,下令把科尔贝格变成“要塞”。几个礼拜前,戈培尔的宣传部刚刚公开了彩色电影《科尔贝格》,想用1807年科尔贝格军民抵抗拿破仑大军的往事鼓舞士气。现在真正的科尔贝格已经危在旦夕,劳斯却不赞成把它设为要塞。因为这座城市里满是伤兵和难民,车站也停满了医院列车,很难运入军队,当地也没有什么守军和武器。陆军总部回复说将空运一名上校担任要塞司令官,还会送来12门新式反坦克炮。
戈培尔为第三帝国最昂贵的电影《科尔贝格》花费了海量金钱,投入了2万多士兵,可现在真正科尔贝格的守军却只有用第163、402师残部,海空军人员以及国民突击队和希特勒青年团拼凑的乌合之众(13)。空运来的指挥官弗尔里德上校手握生杀大权,征用大量难民和居民在市内建起一层层土木工事和堡垒。
3月4日8时,苏军近卫第11坦克军的近卫第45坦克旅冲到了波罗的海岸边,同时以部分兵力袭击了科尔贝格,虽然袭击没有成功,却对全局影响不大。朱可夫的进攻使罗科索夫斯基行动得更加顺利,其麾下的近卫第3坦克军在第310步兵师配合下,在第二天3月5日也冲到了波罗的海,同时攻占了克斯林(科尔贝格以东)。
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港口夺取的德国海军鱼雷
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进抵波罗的海的同时,也把整个德国第2集团军(第7、46装甲军,第27、23军,第18山地军)(14)和第3装甲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党卫军第10军和“泰陶将军”暂编军)分割包围在海岸边。3月5日,早就被围困在格鲁琼茨的德军在指挥官弗里克少将带领下向罗科索夫斯基投降。
苏军继续进攻,朱可夫向西北方,罗科索夫斯基向东北方,展开了两个巨大的扇形进攻队形。魏斯大将指挥德国第2集团军退守格丁尼亚和但泽,他的兵力较多而且正面依然完整,罗科索夫斯基一时半会儿吃不掉他。兵力较弱且被打得七零八落的第3装甲集团军2个军残部就没那么幸运,到3月7日就被朱可夫击溃。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抓到了27900个俘虏,缴获了188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100门火炮和迫击炮,2377挺机枪,22000支步枪和冲锋枪(15)。只有泰陶将军带着16000名德军官兵和4万难民突围到西北海岸上的霍尔斯特。
从德国资料看,朱可夫发布的战果基本真实。从2月1日到3月15日,德国第9集团军与第3装甲集团军共损失84758人,得到的补充只有35015人(16)。其中第3装甲集团军在战斗中失去近5万人,包括近3.9万人失踪,除去被朱可夫抓住的俘虏,其他基本都死掉了。
德军损失细目
(单位:人)
4.斯德丁反攻计划与科尔贝格之战
劳斯带着第3装甲集团军剩下的部队撤向奥得河和斯德丁。3月8日,他跑到希特勒的暗堡,辩解说吃败仗是因为兵力太少坦克太少(这倒不是假话),还列举了一大堆“英勇”战斗事迹想感动希特勒,结果只是让希特勒觉得他是个语无伦次的废话篓子。劳斯一走,希特勒面向古德里安说:“这人(劳斯)不是柏林人就是东普鲁士人。”东普鲁士人古德里安赶紧纠正说劳斯是希特勒的老乡奥地利人(17)。3月10日,劳斯被解除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职务(18),由曼陀菲尔接替。
古德里安应该明白希特勒搞错劳斯籍贯的弦外之音,波美拉尼亚的惨败使他和希特勒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趋于破裂。希特勒很早就对所谓“俄国人很快就要进攻柏林”的说法表示怀疑。在2月底或3月初(3月2日前(19))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曾指出苏军暂时不会进攻柏林,因为他们的右翼遭到波莫瑞德军的威胁,没有消除这一威胁之前,苏军主力是不会随意行动的。希特勒进一步主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斯德丁以南发动反击,穿插到奥得河苏军的后方。这样波莫瑞德军也可以在但泽以南突破,甚至进一步向波森进军。
古德里安却坚持认为苏军一定以柏林为首先目标,所以应该全力防守奥得河而不是进行什么反攻。希姆莱也支持古德里安。现场的希特勒亲随后来描述说,这导致了希特勒“第一次”对古德里安发火,他还想起当年正是古德里安在莫斯科城下贪功冒进,如今古德里安居然认为俄国人会犯同样错误?
可最终还是古德里安的意见占了上风。2月底,第9集团军实力急速增强,连同“奥得”军在内,一共有451辆战车(2月12日时只有319辆)。为了体现对柏林危机的重视,加上戈培尔也竭力劝说希特勒应该去前线鼓舞士气,希特勒本人于3月3日视察了奥得河前线的“德贝里茨”与“柏林”步兵师(20),他苍白的脸色让军官们大吃一惊。希特勒专门询问了第9集团军的弹药储备情况,得到的答复令人失望。回去的路上,希特勒一言不发。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帝国总理府。
可此后的事态证明苏军并没有进攻柏林,而是全力攻打波莫瑞。当450多辆战车留在第9集团军阵地内等待时,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却被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大型坦克军团打得一败涂地。这让希特勒大为懊恼。根据戈培尔日记,3月5日晚上,希特勒向他抱怨总参谋部(也就是古德里安)和希姆莱误判苏军的首要目标是柏林,把大量部队集中在奥得河,而忽视了他希特勒所重视的波莫瑞(21)。不过有一个细节戈培尔没有写入日记,却记录在希特勒亲随的战后证词里:戈培尔建议希特勒撤掉“无能的将军”(22)。这显然指的是古德里安和希姆莱。
古德里安却依然执迷不悟。3月8日,他再度宣称,由于波美拉尼亚对苏军的侧翼威胁消失,一周内苏军就将进攻柏林(23)。两天后的3月10日,朱可夫基本上肃清了直至奥得河口的波罗的海沿岸,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希特勒所宣布的科尔贝格“要塞”。
苏军进入一处被夺取的德国堡垒内部
对科尔贝格“要塞”,朱可夫未必听说过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历史往事,而且肯定没希特勒那么重视此地。近卫第45坦克旅那次不成功的袭击之后,苏军投入第272步兵师攻城,不久又被调走。于是朱可夫把这个城市交给波兰第1集团军去攻打。波兰人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还有几辆“斯大林-2”重型坦克,总计28000人的庞大兵力。
与之相比,弗尔里德上校指挥的德国守军,根据他上交的报告,最初只有3300人,包括2200名步兵(24)。这指的是可以投入战斗的兵力,此外尚有一些没有武器的士兵和伤员。弗尔里德从这些人以及其他一些来源,另外获得约2000名战斗员。也就是说前后共有4300~4500人参战。不清楚国民突击队等非正规武装是否包括其中。
同样根据弗尔里德的报告,守军的重型武器最初包括8门轻型榴弹炮和15门高射炮(7门105毫米,7门37毫米,1门20毫米),另有820发威力巨大的280毫米口径超重型火箭弹(16个临时发射阵地)。另据劳斯回忆,守军还拉来一些损坏的坦克、高炮、反坦克炮、野战炮。笔者找到波兰人拍摄的现场纪录片,证实城内的确有些坦克歼击车。
兵力不大的德国守备队,以猛烈且准确的炮火顽强抗击着波兰人。其间,苏联海军保持着无能无为的风格,既没有提供什么帮助,还放任德国海军的Z34和Z43号驱逐舰不断用炮火支援“要塞”,也没有阻止从海上陆续运走68000名居民和1223个伤员。波军迟迟无法取胜。这不仅因为战斗力弱,也因为他们缺少攻克坚固要塞的武器。协助他们的波兰航空师在5天内出动了125个架次,平均每天25架次,不足以摧毁德军的抵抗。朱可夫对波兰人的进展当然不会满意,下令派一个M-31火箭炮旅去炸开那些坚固的堡垒。十多天恶战后,德军退守到港口区域只有1800米长、400米宽的一小块沙丘上,可波兰人和苏联海军还是没能歼灭或封锁住他们。经过14天激战,弗尔里德上校率领最后2200名部下于3月18日晚上登船撤离(25)。波军总算占领了科尔贝格,把波兰国旗插入海湾。代价是1206人死亡,3000人负伤。弗尔里德报告德军损失了2300人,其中阵亡和被俘1100人左右。波兰人却吹嘘抓获了8000名德军。可是看现场纪录片,“战俘”队伍里尽是些穿便装戴礼帽的人,也许有些是被德国正规军抛弃的国民突击队员。
战火纷飞的但泽
虽然德军在此军事损失不算太大,但科尔贝格城几乎被完全摧毁。戈培尔也因此陷入尴尬境地:他的宣传部引以为傲且烧了大钱的彩色电影所颂扬的英雄城市科尔贝格,丢了。他只好设法让战报里不要提及此事,大规模推广这部电影的计划也受挫了。
另一方面,由于德国第2集团军被重重包围在东面的但泽,“维斯瓦”集团军群只剩下2个集团军。一个是扼守奥得河,保卫柏林的第9集团军;一个是退守北面奥得河—斯德丁地区的第3装甲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现在改由曼陀菲尔指挥,还在奥得河东岸保持着一个桥头堡(斯德丁以东的阿尔特达姆地区)。
虽然古德里安坚持认为柏林方向最危险,希特勒却执意要利用斯德丁以东的桥头堡发动反击,收复波美拉尼亚。为此他命令舍尔纳从中央集团军群抽出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向北赶到斯德丁地区。到3月中旬,“维斯瓦”集团军群光是机动兵团就有582辆战车,包括224辆“虎”、“虎王”和“黑豹”重型坦克。再加上那些独立强击火炮旅、营和步兵师装备的强击火炮,“维斯瓦”集团军群共有923辆战车,但其中只有592辆可立刻使用。
维斯瓦集团军群实力分布(1945年3月15日)(26) (不含独立强击火炮部队以及分配给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
希特勒的确是个战术天才,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感觉。正如他所估计的,苏军此时的首要目标依然不是柏林。事实上,早在3月5日,斯大林就宣布消灭但泽的德国第2集团军才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为此,朱可夫必须把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外加波兰坦克旅,全都交给罗科索夫斯基(27)。这意味着朱可夫失去了一半而且是最精锐的坦克集团军。如果德国人想击溃朱可夫,现在的确是最好的时机——虽然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最好”。
可希特勒所预期的反击并没有顺利进行。据说赶到斯德丁的增援部队燃料不足,且很快陷入与苏联第61集团军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的缠斗。而从德军1945年3月20日的序列表看,第3装甲集团军只有1个装甲师(党卫军第10师),4个装甲步兵师和党卫军第502重坦克营。也就是说,“维斯瓦”集团军群并没有全力在斯德丁实施反击。苏联资料也没怎么提及在这一线遭受过多大压力。
也许正如希特勒所怀疑的,坚持认为柏林最危险的古德里安和希姆莱,联手削弱了斯德丁反击。希特勒也不难发现,古德里安和希姆莱的接近并不只是单纯因为在战术上观点一致。正如古德里安后来所承认,他此时正劝说希姆莱促成停战(28)。这对纳粹元首而言简直是背叛行为。希特勒开始暗示古德里安最好辞职去休病假,可古德里安恋栈得很。虽然他在布达佩斯、匈牙利西部、东波美拉尼亚统统打了大败仗,把希特勒最好的装甲部队败了个精光,他所预测的所谓3月8日后一周内就会开始的“柏林攻势”,拖到3月下旬也没发生,他却还想继续蹲在陆军总参谋长的宝座上不下来。
被苏军摧毁的一支德军车队,1945年4月东普鲁士地区
授勋仪式上的古德里安
在希姆莱、古德里安,也许还有曼陀菲尔的压力下,希特勒终于在3月19日同意第3装甲集团军放弃奥得河东岸的桥头堡。斯德丁反攻计划至此无疾而终。希特勒对希姆莱也反感起来。且不论希姆莱背后搞的议和阴谋,希特勒尤其不能原谅他居然和陆军的人联手糊弄自己,更不用说希姆莱手下的党卫军不仅在巴拉顿湖吃了败仗,而且也大搞欺骗(参见第四章)。希特勒终于撤销了希姆莱的集团军群司令职务。3月22日,前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海因里希从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手中接管了“维斯瓦”集团军群。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希姆莱向海因里希透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他已经与西方建立了接触,将展开谈判(29)。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37页。
(2)《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六,第520页。
(3)《帝国之子:党卫军第2装甲军史》,第327页。
(4)《德国战斗序列:装甲与炮兵》,第187—188页。
(5)《闪击英雄》,第497页。
(6)《中央集团军群》,第272页。
(7)《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48页。
(8)《装甲战:劳斯将军东线回忆录》,第325—326页。
(9)《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第264页。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43页。
(11)《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56页。
(12)《苏军坦克兵》,第340页。
(13)《中央集团军群》,第298页。
(14)《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601页态势地图。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47页。
(16)《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一册,第563页。
(17)《闪击英雄》,第504页。
(18)《装甲战:劳斯将军东线回忆录》,第353页。
(19)根据戈培尔日记确定的时间,细节参阅戈培尔日记和希特勒亲信战后在苏联的供词。
(20)《希特勒背后的人:马丁·鲍曼和他的日记》,第101页。
(21)《戈培尔日记1945》,第81页。
(22)《希特勒档案》,第227页。
(23)《希特勒与战争》,第964页。
(24)《科尔贝格围困战斗报告1945年3月4—18日》原件照片。
(25)《中央集团军群》,第299页。
(26)《装甲部队》卷二,第247—248页。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47页。
(28)《闪击英雄》,第510页。
(29)《党卫队——佩骷髅标志集团》,第658页。
四、但泽—东普鲁士之战
1.但泽陷落
斯德丁的反攻计划告吹了。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得到朱可夫麾下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加强后,正加紧攻打被围困在但泽湾沿岸的德国第2集团军。魏斯大将指挥的德国第2集团军,目前兵力包括第4、7装甲师,党卫军第4装甲步兵师,11个步兵师和1个空军野战师。跟随部队一起行动的还有10万名伤员,战区内有150万平民(1)。在罗科索夫斯基的追击下,魏斯竭力保持有组织地撤退,把军队重新部署到但泽和格丁尼亚地区。
3月8—9日,罗科索夫斯基的一线部队推进了50公里。3月10日早晨,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包括波兰坦克旅)的45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开入战场,3月12日已经冲到格丁尼亚以北的波罗的海海岸,随后遭到德国第7装甲军的顽强反击。
此时,出现了奇特的战场态势:如前所述,第2集团军与原来的上级单位“维斯瓦”集团军群已经失去联系,在被俄国人向东驱赶的过程中,却靠拢了被围困在东普鲁士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通过但泽湾沿岸向东延伸的狭长的弗里施沙嘴,第2集团军可以与驻守皮劳的东普鲁士部队建立联系。
正因为这个原因,加上第2集团军司令魏斯大将在防御战中表现一贯出色,他居然升了官。3月11日,希特勒把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杜利克调回库尔兰集团军群担任司令,以应对苏军可能发动的新攻势。于是由魏斯接管北方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则留给冯·绍肯装甲兵上将指挥(2),同时也并入北方集团军群。
现在,魏斯大将管辖下的军队,除了原来由他亲自指挥的困守但泽湾的第2集团军,还有同样困守东普鲁士的“泽姆兰德”集团军级集群和第4集团军,以及希特勒特别重视的柯尼斯堡要塞。总兵力约50万人,所辖6个机动师和2个坦克营只有179辆战车。
北方集团军群战车实力分布(1945年3月15日)(3) (不含独立强击火炮部队以及分配给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
希特勒告诉魏斯,他的任务,是守住但泽、格丁尼亚、海尔沙嘴、弗里施沙嘴、皮劳,保持但泽沿岸部队与东普鲁士部队的联系,以支援柯尼斯堡。受到邓尼茨的影响,希特勒坚持要守住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4)。没有了这些港口,不仅德国海军将失去重要的训练基地,但泽湾、东普鲁士、库尔兰半岛上的70万德国陆军也将因为失去海上通道而彻底陷入绝境——他们在地面已经陷入包围。1945年3月,但泽地区的纳粹党头子福斯特跑到柏林见希特勒。希特勒向他强调一定要保住但泽,还承诺会为此派出几个新编师(5)。但新任第2集团军司令冯·绍肯却不肯买福斯特这根党棍的账。
1945年3月,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夺取的一处德军永备工事群
在此前的长期东线战争中,第2集团军经常担任侧翼掩护任务,并不以精锐王牌著称,但经历了多次艰苦防御战役,当友邻一个又一个重兵集团遭受毁灭打击之际,第2集团军却总能化险为夷,保存着主力。现在,深陷重围的第2集团军依然善战能斗,一面以包括第7装甲师在内的强力后卫冲击牵制苏军,一面以充实紧密的战斗队形步步为营,慢慢后撤。苏军几乎找不到任何空隙。3月13—21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每天只能推进一公里多,有时恶战一天只挪动几百米。但凭借压倒性的兵力和装备优势,俄国人还是渐渐逼近格丁尼亚和但泽之间的海湾,终于在3月23日占领了以疗养胜地而著名的滨海城市索波特,把第2集团军切成两部分。由于一条粮食运输船触雷沉没,被困在沿海的德国人的食品供应已相当匮乏。俄国人在索波特“帝国之鹰”饭店看到最后一份菜单上写着:面包夹辣鱼酱、青菜、干酪和啤酒。而这天苏联步兵吃的是肉菜汤和猪肉米饭(6)。
波美拉尼亚战场,被苏军阻击击毁的一支德军车队
但德军还是继续顽抗。和以往一样,德国海军依然占据着海上的主动权,“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西里西亚”号旧式战列舰,“莱比锡”号等重型战舰(7),不断用巨型火炮轰击逼近的苏军,一些炮弹落到已经失陷的索波特,炸开了当地的豪华赌场。在海军支援下,德国陆军得以坚持更长时间。但苏联坦克还是开到岸边,向正在抢运人员的德国小船开炮。苏联第19、70集团军直到3月28日才占领了格丁尼亚,残余的8000名守军(主要是第7装甲军残部)逃到北面的半岛上。但泽的巷战又持续了几天,3月30日,苏军才占领了该城,在此俘虏1万人,缴获了14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58门火炮,还有45艘潜艇。
未能从海上撤离的第2集团军残部分成两路。其中,位于格丁尼亚以西的部队被继续向海岸驱赶,最终在4月4日被苏联第19集团军歼灭,但并不彻底:虽然苏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派出了不少飞机、潜艇和鱼雷快艇封锁但泽湾,可德国第7装甲师等部队还是从海上撤走了。还有一些部队退到海尔沙嘴。自2月10日以来到此时为止,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一共俘虏德军官兵63500余名,缴获了68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470门火炮和迫击炮,431架飞机。东波美拉尼亚之战至此结束了。
此前的3月27日,罗科索夫斯基已经把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归还给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古德里安像喊“狼来了”的小孩般一直大喊俄国人要进攻柏林,每次都没猜中。现在俄国人却真的启动了柏林之战的日程。而这次,威胁苏军侧翼的德国东波美拉尼亚集团,已经不存在了。苏军再无后顾之忧,不仅是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也要参战。总计将腾出10个集团军去攻打柏林。4月2日后,德军也发现罗科索夫斯基的大量部队逐渐调往西方,留下对付德第2集团军的兵力急剧减少。到4月第二周,仅以9个师面对德军的6个师(8)。在东波美拉尼亚占领区,俄国人和波兰人对德国居民的表现反复无常。刚刚夺取的海滨城市里,苏军指挥部也没法遏制抢劫和强奸狂潮。一些城镇的地主(包括一些反纳粹的地主)、官员和贵族被枪杀,另一些地方却放过一命。
2月10日—4月4日的东波美拉尼亚之战期间,苏军和波军人员消耗达234360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027辆、火炮和迫击炮1005门、飞机1073架(9)。德军的损失没有完整数据可查,但参战部队大都只剩下残山剩水。以退入海尔沙嘴的部队为例,在4月12日实力如下:
第31步兵师只剩下3454人、第83步兵师5190人、第203步兵师3048人、党卫“警察”师3110人。这几个师加在一起,一共也只有346挺机枪、30门迫击炮、28门野战炮、21门步兵炮、4门反坦克炮(10)。
苏军在东波美拉尼亚损失细目
(单位:人)
2.东普鲁士三月攻势
苏军虽然基本肃清了东波美拉尼亚,可是德国第2集团军还没有被完全消灭,其但泽以东部队继续向东撤退,逃入维斯瓦河三角洲。他们和被困在海尔沙嘴的部队,以及东普鲁士的德军一道,继续接受北方集团军群指挥。
驻守东普鲁士的德军,特别是第4集团军,处境也岌岌可危。2月攻势失败后,苏军调整了东普鲁士部队的指挥关系。2月25日,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司令巴格拉米扬因为没有封锁住柯尼斯堡,被降职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新司令华西列夫斯基的副手,他的方面军也被撤销,所辖部队改组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泽姆兰德集群(巴格拉米扬兼任泽姆兰德集群司令,4月3日集群被撤销)。这样,东普鲁士的苏军就全部归华西列夫斯基指挥。
华西列夫斯基停止了向泽姆兰德的进攻,决心转而先消灭柯尼斯堡以南的德国第4集团军“海尔斯贝格部队”。为此展开了近卫第11集团军,第5、28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第31、3、48集团军。不过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不参加此次战役,而将调往但泽。
与之对抗的德军共有15个师,从右向左展开态势为:
第6军(第349、131步兵师,第24装甲师),第20军(第541、61步兵师,第14装甲步兵师,第292、56步兵师),第41装甲军(第170步兵师,第28歼击师,第256、50步兵师,“赫尔曼·戈林”第2装甲步兵师,第562步兵师,“大日耳曼”师)。
两军的装备对比极为悬殊。苏军一共有582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513辆集中在主攻地段(第5、28、3集团军)。
德军只有2个装甲战术兵团:第24装甲师和“大日耳曼”师。而这2个师在3月中旬加在一起不过24辆战车,只相当于一个坦克连。另有一些强击火炮部队,但数量不详。不过在这块狭长海岸上,德军挖掘的工事却密密麻麻,只是由于抽水站被毁,一些地面被海水淹没。
3月13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先猛烈炮击了40分钟,然后出动数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引导着数千名高呼“乌拉”的步兵发起冲锋。德国第24装甲师、第131步兵师和“大日耳曼”师阵地上爆发了最激烈的战斗。俄国人以巨大压力迫使德军缓慢但不可逆转地逐渐后退。6天内,德军退却了15~20公里,防御正面缩减了30公里,剩下的纵深只剩下7~10公里,已没有一块地盘可以躲避苏军炮火打击。这道狭长阵地的背后是弗里施湾,越过这道海湾,就是弗里施沙嘴。有一点对德军来说是幸运的,因为大雾遮天、阴雨连绵,最初几天苏联飞机都没怎么出动。但好运只持续到3月18日。这天略有放晴,苏联第1、3航空集团军抓住机会全力出击,全天向主攻地段出动了2520个架次。
被困德军处境越来越困难,逃离岗位的事情时有发生。自3月26日起,很多官兵投降。防御高手的魏斯大将已无计可施,前后九次请求允许撤退。3月26日,他致电陆军总部,称在苏军不断的炮火和攻击,以及冰雹般的轰炸下,第4集团军已难以展开机动。接到报告后,希特勒仍坚持第4集团军必须保持一条连贯战线,但允许其将强有力的部队运往弗里施沙嘴。据说他还特别强调必须带走全部坦克、火炮和车辆。德国海军和船舶部队全力以赴,投入124艘平底船,52艘突击艇,15艘摩托艇,250支木筏,10艘渡船。至3月27日共救出30万名居民,60285名伤员,86门火炮,302辆卡车,11000吨武器装备。大都运往弗里施沙嘴和皮劳。
被苏军击毁的一辆“黑豹”A型坦克,1944—1945年冬季
3月27日,第4集团军仍有一支掩护部队留在桥头堡,包括第61、170、562步兵师,第24装甲师。最后的战斗中,大量德国步兵被投入反坦克战斗,妇女们为他们搬运弹药。第二天,巴利加桥头堡最后的2530名士兵、2830名伤员、3300名辅助人员上船撤离。担任后卫的第562师师长胡芬巴赫上校被打死。3月29日,希特勒最终允许第4集团军完全撤入沙嘴地带。此时,第4集团军剩下13万人,其中仅有6万人还能作战,其他7万人都是伤员(11)。
为时2周的海尔斯贝格之战至此结束。华西列夫斯基宣称抓获了46000名俘虏(12)。如果从更早的2月10日算起,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48天内共俘虏6万名德军、缴获了650辆坦克与强击火炮、近5600门火炮和迫击炮、超过8000挺机枪、37000辆汽车、128架飞机(13)。苏军伤亡和物资消耗也很大,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自东普鲁士之战开始到3月下旬,失去了11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战车损失(1945年1月13日—3月27日)(14)
由兵力数据分析,除去俘虏,德国第4集团军还蒙受了约10万人的战斗伤亡。以著名王牌部队“大日耳曼”师为例。东普鲁士战役开始前,该师约有1万人,从1月15日至3月29日,共损失14586人,残剩兵力仅4000人(15)。也就是说,该师尽管在2个多月内得到约9000人的补充,但在付出相当于初始兵力一倍半的损失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兵力。
经过这次战役,德国在东普鲁士残存的地盘只剩下柯尼斯堡要塞、泽姆兰德和那条狭长的沙嘴。3月31日,德国陆军总部下达命令,调整了维斯瓦河三角洲与东普鲁士德军的指挥关系(16):
被击中爆炸焚烧后的德军“黑豹”坦克,炮塔被掀起来摔在车体前部
自4月3日起,魏斯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撤离前线(也就是说这个司令部被撤消了);
冯·绍肯的第2集团军,米勒的第4集团军,都将由陆军总部直辖。而且第2集团军残余的一些兵力,包括海尔沙嘴守军,但泽和格丁尼亚守军残部,都将交给第4集团军。东普鲁士地区的“泽姆兰德”集群和柯尼斯堡要塞,也由第4集团军统一指挥。
这样到4月2日,米勒的第4集团军,实际上接管了东普鲁士残剩的全部德军。米勒虽然刚在海尔斯贝格遭受毁灭性打击,此时却依然情绪高涨。接管全权第一天的4月2日,他就跑到柯尼斯堡视察,在一所大学的地下室向全体指挥官和地方党组织头头发表讲话,吹嘘说他不但要守住柯尼斯堡,还要把俄国人赶出东普鲁士。他对要塞司令拉施的“悲观情绪”很不满意,与之大吵了一架,还威胁说要向元首告状。
奥托·拉施步兵上将的经历,和布达佩斯要塞指挥官维尔登布鲁赫很像,当过警察也当过军官。但他的干劲还不如维尔登布鲁赫。
3.攻陷柯尼斯堡
希特勒赋予坚守柯尼斯堡特殊的政治意义。他曾在私下表示,只要柯尼斯堡还在德军手中,就可以对外宣告说德国还没有丢失东普鲁士。为此在柯尼斯堡部署了大量部队。苏联宣称这支守军有4个师和大量独立单位,总兵力13万人,装备近4000门火炮和迫击炮、108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还得到柯尼斯堡以西第5装甲师的支援。
实际上,柯尼斯堡要塞在4月份的确以4个步兵师(第61、69、548、561师)和一些独立分队为基干。原来归要塞管辖的第1步兵师和第5装甲师,冲出要塞后,改由“泽姆兰德”集群指挥。可是根据德国资料,要塞并没有13万人的兵力。4月初,守军只有47800人,其中有28617名步兵。装备的重武器包括224门野战炮、160门重反坦克炮、16辆强击火炮。另有7个营约5000名国民突击队员(17)。城内的警察也编组为几个战斗群。纳粹劳工组织、地方党卫军和党务以及行政人员等等也组织起来准备战斗。加上这些人,防御总人力可能比纸面兵力更多一些。
柯尼斯堡德军的一处炮兵阵地,挂着一张标语:我们要守住柯尼斯堡
城外,“泽姆兰德”集群可以从地面提供一些支援。第5装甲师也的确可以支援柯尼斯堡。但这个师实力很弱,在3月20日只有51辆战车(包括11辆“黑豹”、35辆四号、5辆强击炮)。配合其行动的还有第505重坦克营(13辆“虎”)。
德国空军留在东普鲁士的航空司令部,4月9日管辖着106架飞机,包括第51战斗航空联队的53架Bf-109和Fw-190战斗机,第3攻击航空联队的27架Fw-190攻击机,26架其他飞机。这些飞机主要部署在泽姆兰德半岛的机场上,据说还可以从柯尼斯堡的大街上起降。这点微弱的航空战力自然起不了太大作用,不过倒是比同一天德国空军在意大利的实力——79架飞机,要略强一点。
柯尼斯堡本身的坚固程度,倒是很对得起“要塞”称号。虽然此前苏军已经突破了外层防御圈,德军仍有三道阵地可以依托。第一道阵地与市中心有6~8公里距离,由2~7条堑壕组成,壕堑之间有很多交通壕用于调动部队。另有15个特别坚固的古老堡垒,每个堡垒内有250~300名守军和很多火炮、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组成了一个强大火力网。为了阻止苏军接近这些堡垒,各堡垒之间还修筑了60个火力点。这些堡垒和掩体,墙壁厚度往往超过1米,天盖厚达1~3米,再盖上几米厚的土层。壕堑、堡垒、火力点之间的通道,都埋设了大量地雷,设置了大量防坦克障碍物。第二道阵地位于郊区,由一些砖石结构的房屋、交叉路口的街垒、钢筋混凝土发射点和雷场组成。第三道阵地位于城区中部,沿旧城界展开,包括9个古老堡垒,一些砖石房屋的地下室之间还挖了通道。柯尼斯堡市内的很多工厂、兵工厂和仓库也都修筑挖掘了地下掩体。普雷格尔河水闸打开后,周围变成一片泥沼之地。
视察第9集团军的希特勒
为了攻克这个坚固堡垒,从3月份开始,华西列夫斯基的司令部花了很长时间制订了严密的作战计划。绘制的柯尼斯堡详细地图下发到排长一级,还制作了1∶3000的沙盘模型。利用占领区里的德国工事,展开了专门的突防演练。而最受重视的,是夺取高大建筑内德军支撑点的巷战演练。
苏军的基本企图是:第39、43、50集团军从北面,近卫第11集团军从南面,同时发起向心突击,用三天时间夺取柯尼斯堡,围歼德国守军。另外,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还将从柯尼斯堡以北向皮劳发动辅助进攻,以牵制德军“泽姆兰德”集群。
此时红军步兵人力已近乎枯竭。华西列夫斯基于3月16日打报告给斯大林,希望能把他手下流血过多的步兵师补充到每个3000~3600人。到战役开始时,苏军一共集中了137000人,可是参战各步兵师平均只有编制人数的35%~40%。比如近卫第11集团军用以主攻的近卫第31步兵师,也只有4528人。全师有18个步兵连,每个连兵数约60~65人。近卫第31步兵师装备有105挺轻机枪、53挺重机枪、23门45炮、45门82迫击炮、14门120迫击炮、6门76团炮、32门76师炮、10门122榴弹炮。
强渡冰河的苏联坦克
第43集团军所辖的第235步兵师实力更弱,只有3670人,装备有132挺机枪、93门火炮和迫击炮。全师只有15个步兵连,每个连50~60人。加起来也只有一个满额步兵营的实力。
第208步兵师的第578步兵团一共只有4个步兵连(2个营,每营2个连),各连人数在60~64人。也就是说全团只有240~250名步兵,仅相当于一个加强连的人数。
如前所述,柯尼斯堡的德国守军有近3万名步兵,换算过来,相当于华西列夫斯基手下30多个师的实力,而攻城苏军编成为36个师。也就是说,攻防双方的步兵人数,可能相差不大。
华西列夫斯基手下虽然步兵人数有限,火力却相当强大。参战的红军装甲单位拥有125辆坦克和413辆自行火炮。为攻打柯尼斯堡共集中了5200门火炮和迫击炮,包括5个海岸铁道炮连(11门130火炮、4门180火炮)。以往的经验证明,苏联步兵师的标准火炮打不穿德军的永备工事。因此给主攻的步兵师配属了152~203毫米重炮、160毫米重迫击炮,甚至还有305毫米超重巨炮。比如前述的近卫第31步兵师,连同加强单位在内,一共得到252门76毫米以及更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的支援,包括2门305毫米巨炮、10门203毫米重炮、8门152毫米榴弹炮、12门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这么多大炮支援着区区1000多个步兵。某种意义上说,也反衬出华西列夫斯基手上的步兵少到了需要特别珍惜的程度。
为了尽量减少宝贵步兵的伤亡,正式强攻开始前,俄国人决心利用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最大限度削弱德军堡垒群的防御能力,于是集中大量火炮,向那些特别坚固的永备发射工事炮击了整整4天,为此不仅使用了152毫米口径重炮,甚至还动用了最大305毫米口径的超重巨炮。陆军部队以外,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近卫第1海岸铁道重炮旅也动用130~180毫米口径重炮,封锁德军的海上通道。俄国还通过陆路运输,把小型内河炮艇、鱼雷艇甚至小潜艇,从芬兰湾等海区运到普雷格尔河。
为了攻克柯尼斯堡,除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自己的飞机,还从列宁格勒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远程航空兵抽调了大量航空部队,集中起了第1、3、18、4、15航空集团军,加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海航部队,一共提供了2400架飞机(18)。这个庞大的空军集团由空军主帅诺维科夫统一指挥。可是因为天气不好,强大的苏联航空部队出动量不是特别大。临战前的4月4、5日两天,只起飞了766个架次。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军事准备,俄国人还展开了秘密活动,派出大量德国共产党分子和“改造”过的德国战俘或平民,潜入市内进行间谍活动,或窃听德军的电话和无线电通信。3月底,发生了一次更大胆的行动:一群自称掉队的身着德国军服者,拿着自动步枪袭击了第561国民步兵师,然后带着20个俘虏返回苏军战线(19)。这类事件在同期各地德军报告中很常见。包括希特勒在内,从德军高层到基层士兵,都相信这是“塞德里茨”部队——也就是为苏联服务的德国战俘所为。但至今这方面并无特别详细精确的资料。而在当时,“塞德里茨”部队的魔影的确令德国军民人心惶惶,内部也充斥了互不信任的情绪,似乎叛徒和间谍无处不在。
党卫军第10装甲师的“黑豹”坦克
依然留在柯尼斯堡的十多万居民也沉溺在恐惧中。东普鲁士的纳粹地方头头科赫坚决地执行着希特勒和鲍曼的命令,不许平民撤离柯尼斯堡,为此惩办了数百人。而柯尼斯堡的居民因为不像农村人那样有交通工具,所以也没法逃跑。苏联获得的情报显示,留在城内的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征用为战斗员或劳工(也许这就是他们估算出13万兵力的依据)。
即使在柯尼斯堡被围的绝境下,科赫躲在更远更安全的皮劳,还是孜孜不倦于权术斗争。戈培尔在4月初接到一份报告,内容是科赫搞掉了某个担任分区党部书记的部下,破坏其促成陆军与纳粹党合作的计划(20)。
此时,柯尼斯堡的末日已经临近。
1945年4月6日10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发起长达两个小时的炮击。苏联空军在最初2小时出动了274个架次,此后因为天气太坏而难以出动。中午12时,苏联步兵和坦克在徐进弹幕伴随下发起进攻。
在西北面,第39集团军突破德第548、561步兵师防线,到晚上已推进4公里,切断了柯尼斯堡—皮劳之间的铁路。
北面,第43集团军给予德第1要塞团和第75警卫团毁灭性打击。激战中,第75警卫团第3、4连连长落入红军之手,前者告诉俄国人,他的连在早上还有50人,到14时只剩下4人。整个第75警卫团第2营只有30人幸存(21)。但在最坚固的“五号”堡垒面前,俄国人遭到顽强抵抗。
“五号”堡垒呈六角形,长215米,宽105米,墙壁厚达1.8米,拱顶厚1.5米,顶部还覆盖了3~6米厚的土层。堡垒周围是灌满了水且围着两米高铁栏杆的壕沟、铁丝网、雷场和各种野战发射点。堡垒内部有300名守军,配备了45挺机枪、15门80迫击炮和10门120迫击炮。战役开始前,俄国人用6门280毫米超重大炮在三天内向“五号”堡垒发射了360发炮弹,直接命中86发。可这座坚固异常的堡垒还是顶住了苏军的第一轮进攻。于是俄国人把堡垒封锁起来,留下一个营去对付,主力则绕行前进。晚上,第43集团军率先冲入柯尼斯堡市内。
东面的第50集团军和南面的近卫第11集团军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迫使城南的德第69步兵师和一个警察战斗群撤向火车站。也许是被可怕的炮火所震撼,俄国人注意到德军士气低落,战斗第一天已有大量人员被俘。如近卫第31步兵师就抓获了258人,第235师俘虏292人。这天共有102个街区的守军被俄国人肃清。
柯尼斯堡面临被全面孤立的危险。城外的德军赶紧增援。自4月6日以来,西面的德国第5装甲师(由第505重坦克营加强)发起冲击,试图保住向西的最后走廊。城内德军也趁夜反扑,却遭到红军强大炮火的拦截,付出重大代价后被迫撤退。
4月7日天气变好,苏联空军趁机全力出击。从8时开始,7架或9架一组的苏联强击机不断袭击能看到的每一个德国目标。10时,苏联轰炸机又开始大规模空袭。全天苏军共出动4758架次,投下1658吨炸弹。空袭的重点是柯尼斯堡西南区和西区,柯尼斯堡与泽姆兰德半岛德军之间的狭小走廊就位于这一区域。同一天,苏军经过16小时激战终于占领了“五号”堡垒。守军的实力急速衰落,已无力阻止逼近港区的苏军。当天,共有130个街区、3个堡垒、1个编组站、一些企业落入苏军之手。得到坦克、炮兵配合的小群苏联步兵沿着不同的街道向市中心推进,其中一组工兵直接插入德军后方,消灭了一队德国炮兵并夺取了15门高射炮。晚上战斗还在继续,苏联的夜航飞机一夜间又出击了1800架次,到处剿杀德军的火力点。
苏联士兵正在查看被夺取的一批德军碉堡,其墙面在此前战斗中被打坏
拉施意识到柯尼斯堡的末日近在眼前,请求米勒批准他率部逃往泽姆兰德,米勒却要求继续死守。第二天,苏军切断了柯尼斯堡和泽姆兰德集群之间的联系,米勒才改变主意,允许拉施突围。拉施为此集结了尚有战斗力的第61、548步兵师。由于苏军炮火和轰炸的干扰,拖延到4月8日凌晨2时才开始突围(22)。这时出现了令德军大为沮丧的场面: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当地纳粹党官员组织起来的数千名难民把道路给堵死了。苏军观察到德军和难民的异动,于是集中大炮向他们猛烈开火,包括第548师师长苏德奥少将在内的大量德国军民被炸死、炸伤。突围失败的德军被分割包围,趋于崩溃,4月8日一天内就有15000人被俘,港口、铁路枢纽和众多军工目标也都落入红军之手。德国空军以极微弱的力量试图拦截大群苏联飞机,第51战斗航空联队的一个中队长在这次战斗中被击落且死亡。华西列夫斯基这天派出军使要求德军投降,但没有得到回应。
4月9日晨,第43集团军最终挫败了德军向西突围的企图,德第5装甲师也未能从泽姆兰德半岛推进到柯尼斯堡。随后,苏军用5000门炮和1500架飞机向守军狂轰滥炸,同时以近卫第11集团军攻打市中心的最后据点。整个柯尼斯堡城都笼罩在浓厚烟幕下,德军官兵和平民在暴风雨般的炮火下大量死去,卫戍司令拉施也被打伤。甚至城内的俾斯麦铜像,也被炸掉了半边脸。
空前猛烈的可怕炮火瓦解了德军的战斗意志。城内到处都是白旗,一些平民甚至抢夺仍在抵抗士兵的武器,然后逼迫他们去投降。这天傍晚,拉施也请求允许他投降。希特勒当然不同意,可拉施还是派人去找俄国人,可是前后两批使者都遭到德国士兵和纳粹党官员的射击而未能成功。19时,第三批投降使者终于进入苏联近卫第11坦克团阵地。4月9日21时,柯尼斯堡要塞投降。第二天,最后一批党卫军和警察分队也停止了抵抗。
战斗结束后,满目疮痍的柯尼斯堡城
苏联宣布在柯尼斯堡市内和郊区共“歼灭”4.2万名德军,俘获9.2万人,包括4个将军和1819名军官;还缴获了2023门火炮、1652门迫击炮、128架飞机(23)。其中可能有大量此前废弃的德国武器。至于所谓9.2万名俘虏,其中属于要塞部队正式成员的据说是3万人。因为一直依靠猛烈的炮火和轰炸开道,苏军人员损失相对轻微,仅有3700人。
柯尼斯堡陷落的消息令希特勒暴怒不已。4月12日,他宣布将对拉施处以绞刑,拉施的妻子、女儿和一个当营长的女婿也被逮捕,拘禁在柏林和丹麦当人质。就在柯尼斯堡城走向末日之际,科赫却带着他的参谋、保镖、座车、行李和宠物狗,搭上一艘包租的破冰船逃往丹麦(24)。
4.东普鲁士之战的终结:泽姆兰德
对苏德两军来说,东普鲁士都还只剩一块地盘要打:泽姆兰德和皮劳。还在柯尼斯堡陷落前的4月7日,希特勒又一次临阵换将,把第4集团军司令部撤出东普鲁士,解除了米勒的指挥职务。同时决定由第2集团军司令冯·绍肯装甲兵上将接管残存在东普鲁士、维斯瓦河三角洲和海尔沙嘴的全部德军,第2集团军也被改称“东普鲁士”集团军。冯·绍肯管辖的部队如下:
泽姆兰德和皮劳要塞
第9军:第32、93、95步兵师,第5装甲师
第26军:第28歼击师,第21、61、558步兵师
“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
地峡
第6军:第50步兵师,第14装甲步兵师
维斯瓦河三角洲
第18山地军:第7、129步兵师
第23军:第23、35、252步兵师,第4装甲师,第12空军野战师
海尔半岛
“海尔”军:第31、83、203步兵师,党卫军第4“警察”师
冯·绍肯处理东普鲁士事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占领柯尼斯堡仅仅3~4天,马不停蹄的苏军就开始攻打泽姆兰德和皮劳。面对德军的7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红军自北向南展开了近卫第2集团军,第5、39、43集团军。第二梯队为近卫第11集团军。预定由中路的第5、39集团军从中心突破,占领港口城市和通向皮劳沙嘴的咽喉要地菲施豪森,把德军切断为南北两部分,然后各集团军一起席卷整个半岛。为此总计投入11.1万人,5200门火炮和迫击炮,32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51门火箭炮。
德军兵力约65000人,还有166辆战车,其中包括第505、511重坦克营的21辆坦克,以及第5装甲师的残存兵力。空中支援几乎完全不能指望了:在4月11—12日,苏联空军发动一轮猛烈攻击,德国第51战斗航空联队第3大队全军覆没。
4月13日,红军以异常猛烈的火力向德军袭来,包括长达1小时的凶狠炮击,和6111个架次飞机的狂轰滥炸。但得到海军炮火支援的德军抵抗异常坚决,全天只后退了3~5公里,付出的则是血的代价。这天,仅德第505重坦克营就损失了7辆“虎”或“虎王”坦克。第二天,冯·绍肯注意到苏军试图从中央突破,于是命令部队向皮劳撤退。苏军立刻发动追击,北翼的近卫第2集团军向西一路推进到波罗的海海岸,瓦解了德军的北部防线,然后开始沿海岸南下追击,南翼的第43、39集团军趁机连夜突进,于4月17日占领了菲施豪森。大量德军被切断退路,原本有组织地撤退变成溃逃,逃不掉的只好举手投降。其中包括“大日耳曼”师的很多官兵,以及在派瑟附近放下武器的第505重坦克营大部分残余人员。至此,该营参加东普鲁士之战的36辆“虎王”和4辆“虎”式坦克全部损失。
只有少数作战人员侥幸逃脱,包括:第21步兵师500人,第95、558师两个师合计300人,第28歼击师400人,第5装甲师1200人。加上其他部分和分队,总计2万人。逃出来的这2万名德军,与皮劳“要塞”会合,在海军舰艇和基地部队支援下,于皮劳沙嘴以北2~5公里宽狭窄正面设防,挫败了南下的近卫第2集团军。于是华西列夫斯基命令撤下损失甚大的近卫第2集团军,将第二梯队的近卫第11集团军投入战斗。4月20日,苏军再次猛攻皮劳,遭到守军的拼死抵抗。除了陆军,全体德国海军基地人员,包括一些岸防炮连,也参加了这次恶战,为从海上撤退部队争取时间。在这段狭窄的林区战场上,两军都无法迂回机动,只能面对面地硬碰,造成了惨重伤亡,如“大日耳曼”师到4月22日又损失2402人。4月24日,苏军突破了皮劳以北阵地,冲入市内。冯·绍肯下令从海尔沙嘴抽出第83步兵师去救援皮劳。但为时已晚。来援的第83步兵师很快被苏军击溃,师长万格勒尔少将也被打死。德国海军岸防炮连打完最后一发炮弹后,炮手与逼近的苏军搏斗,最后全部覆灭。4月25日,苏军夺取了皮劳。至此,东普鲁士大陆完全落入苏军之手。这最后的14天战斗中,抓获了3万名德国俘虏。
德军残部,包括第21、83、170步兵师,第5装甲师,第28歼击师,还有第511重坦克营最后剩下的2辆“虎”式坦克,跨海逃入弗里施沙嘴,与当地的第14装甲步兵师会合。3月底还有4000人的“大日耳曼”师,现在仅存800人,被运往海尔沙嘴。苏联海军一如既往没有积极阻挠德军的海运,俄国陆军却在德军背后穷追不舍。4月25日深夜,近卫第11集团军近卫第83步兵师的步兵团、第43集团军混成团、第260海军步兵旅一个团,乘船突入沙嘴北段。但约22000名德军还是继续守在沙嘴中南部,在苏军压迫下逐渐后退,直到战争结束。
持续3个多月的东普鲁士会战结束了。苏联的3个方面军损失了58万人,其中包括12万人死亡或失踪。同时还损失了3525辆坦克与自行火炮、1644门火炮和迫击炮、1450架飞机(25)。
苏军在东普鲁士之战的伤亡(1945年1月13日—4月25日)(26)
(单位:人)
德军在东普鲁士蒙受了多大损失?甚至苏联的说法都很含糊,只是宣称“歼灭德军25个师,重创12个师”。按德国官方统计,北方集团军群在1945年1—2月共损失213000人。第4集团军在3月份的损失约为10万人。柯尼斯堡要塞的数据争议很大,但可以肯定,近5万正规守备部队在4月份全灭。最后的泽姆兰德和皮劳之战,最难确定,幸存的有战斗力守军(不含伤员),似乎只有2万余人。一些具体作战单位的数字证实了伤亡的极端严重。如“大日耳曼”师,自1月15日以来,到最后撤出东普鲁士,明确记录的损失就有16988人。而参战的德军有近50个师。
综合分析,德国正规军在东普鲁士(含波兰北部一角)的损失大约为50万人,其中约20万~30万人被打死或俘虏。至于20万国民突击队和数量可能永远无法调查清楚的各种其他非正规武装人员,基本全灭,从海路撤走的基本上只有伤员。
(1)《巴巴罗萨到柏林》第二册,第290页。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83页。
(3)《装甲部队》卷二,第247—248页。
(4)《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60页。
(5)《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第812页。
(6)《来自苏联情报局》,第194页
(7)《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第437页。
(8)《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70页。
(9)《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263页。
(10)《中央集团军群》,第287页。
(11)《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60页。
(12)《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第446页。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194页。
(14)《柯尼斯堡1945》,第78页。
(15)《东线1941—1945德国军队与野蛮化的战争》。
(16)《中央集团军群》,第286页。
(17)《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一册,第547页;《中央集团军群》,第284页。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197—198页;《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第447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步兵师战例汇编》,第326、360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战例选编:步兵分队和步兵团战例》,第105页。
(19)《苏德战争》,第621—622页。
(20)《戈培尔日记1945》,第367页。
(21)《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战例选编:步兵分队和步兵团战例》,第109页。
(22)《中央集团军群》,第285页。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03页。
(24)《噩梦沉沦》,第84页。
(25)《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263页。
(26)《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55页。
五、1945年的库尔兰半岛
东普鲁士德军走向覆灭的同时,被孤立在库尔兰半岛的德军重兵集团也在苦苦支撑。其编成内的基本兵力依然以第16、18集团军为主,且由第1航空队配合。1945年初,“库尔兰”集团军群有约39万人(陆军357000人、空军20500人、党卫军警察12000人)。但陆续有大量部队从海上撤走,自1944年12月初到1945年2月初就运出了87000名战斗人员。加上作战消耗(仅“第四次库尔兰会战”德军就损失了13315人),“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兵力不断减少。到2月3日,各师值班人员合计为155820人,其中有79880人是“步兵战斗力量”(1)。2月底,集团军群的陆军兵力下降到23.2万人。
自从1月中旬,第4装甲师离开库尔兰半岛调至但泽后(2),“库尔兰”集团军群的机动兵力以2个装甲师和1个重坦克营为基干。3月15日时,这三个单位共有138辆战车(含15辆“虎”式重型坦克)。加上一些独立强击火炮部队,集团军群有数百辆战车可用。
总体而言,“库尔兰”集团军群是东线实力最弱的重兵集团。可毕竟也有近30万人,且不需要像其他重兵集团那样防守漫长且漏洞百出的战线,而是躲在狭窄而坚固的环形阵地背后——准确说是朝向南面和东南面的“四分之一环形”,库尔兰半岛的北、东、西三面都得到大海的掩护。
“库尔兰”集团军群装甲部队实力(1945年3月15日)(3) (不含独立强击火炮部队以及分配给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
3月份,“库尔兰”集团军群作了一番人事调整。如前所述,希特勒把伦杜利克调回来当司令,前任司令菲廷霍夫则调往意大利(1个月后,菲廷霍夫与盟军达成投降协议,当时希特勒还没死)。但伦杜利克只待了24个小时,又被转派往挪威北部。3月14日,前第16集团军司令希尔佩特步兵上将成为新集团军群司令。第16集团军则由克罗西克步兵上将接管,但这人倒霉透顶,上任第二天(3月16日)就被苏联飞机打死,第16集团军又被交给福尔卡默·冯·基辛希滕巴赫山地步兵上将指挥。第18集团军的司令还是伯格步兵上将。上述人事阵容一直维持到战争结束(4)。
苏联方面,原本围困库尔兰半岛的是波罗的海第1、2方面军。2月份,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完全转向东普鲁士后,把一些部队留给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以统一指挥对半岛的围困。此后,又爆发了两次“库尔兰会战”:叶廖缅科的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稍晚改由戈沃罗夫指挥),以近卫第6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于2月20日—3月13日实施的“第5次会战”,3月17日—3月28日,近卫第10集团军和第42集团军又发动了“第6次会战”。俄国人继续挤压库尔兰德军阵地,却始终无力突入纵深。
维持集团军群生存的海上通道依然在运行。仅2月1—13日就运入了13000吨物资(5)。但德国水下力量的活动还是不断萎缩。1945年初,14艘德国潜艇活跃在东波罗的海,到1月底只剩下5艘。3月17日,最后一艘“U-475”号也撤离了波罗的海。相对而言,德国水面舰队依然为陆军提供着强有力支援。除了一直在这片海域作战的德海军第2战斗群,罗格海军中将指挥的第3战斗群也在3月加入了进来。
大战末期,缺少空中支援的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异常活跃。除了为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库尔兰半岛的陆军提供火力支援,还运送了70万名作战部队、30万名伤员、150万名难民。所蒙受的损失大都来自敌方飞机和潜艇的袭击。战争最后八个月的波罗的海,共有33艘德国舰船(11.2万吨)被潜艇击毁,另有34艘军舰和57艘商船(16.3万吨)被飞机击沉。苏联潜艇最大的三个战果是:
“威廉·古斯塔夫”号。22500吨。搭载1500名士兵和8956名难民,合计10456人。
“冯·施托伊本将军”号。7500吨。搭载3500名伤兵和1000名难民。
“戈雅”号。5000吨。搭载7000人。
前两艘船分别于1月30日和2月9日,被马里涅斯科少校的苏联S-13号潜艇击沉。“戈雅”号于4月16日被苏联旧式水雷布设潜艇L-3号击沉。三艘船上搭载的1.5万名难民和军人死亡(6)。
除了出动飞机和潜艇,苏联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消极怯弱可以用耻辱来形容。虽然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拥有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28艘潜艇,可苏联大型舰艇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小型舰艇的活动也很微弱。4月1日,苏联鱼雷艇终于出动,袭击了一支德国护航舰队,但也未能突破德军的阻击。在库尔兰海域,苏联海航飞机和潜艇的作战效率也不怎么显眼。据说整个库尔兰补给行动期间,德国只损失了5艘轮船(总计1万吨),另有2艘德国鱼雷艇在3月14日触雷沉没(7)。另外,3月16日的军事叛乱使德军损失了第31号巡逻艇:艇上的5个水兵杀害了艇长,驾艇逃往瑞典(8)。
“库尔兰”集团军群紧张地等待着“第7次库尔兰会战”开始。为此第1航空队(后改称库尔兰航空司令部)还在4月组织了17个营准备用于地面战斗,包括257个军官和6735名士兵。可是战斗并没有开始。倒是在4月1日,围困他们的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被撤销,所辖第4突击集团军、第22集团军和第19坦克军调入预备队。其他部队转交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元帅)(9),由这个方面军继续围困半岛。
(1)《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662页。
(2)《第4装甲师在东线》第二册,第4页。
(3)《装甲部队》卷二,第247页。
(4)《北方集团军群》,第352页。
(5)《北方集团军群》,第349页。
(6)《世界舰船》1992年第3期,第78页。
(7)《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第436页。
(8)《北方集团军群》,第355页。
(9)《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上,第83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