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提到“M型社会”遂成为台湾流行语。在21世纪初亦被形容台湾、韩国、泰国与香港等地的社会现况。
M型社会或两极化社会(M-Form Society),M型社会是 一个社会学术语,是指社会财富-人口统计曲线大致呈现以字母“M”的形状出现,即中产阶级逐渐缩小和消失,社会的主体不再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很少有人能成为上层阶级,大多数中产阶级会逐渐沦为低收入群体。
更糟糕的是,下层阶级向上流通的通道似乎消失,公平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受过较高教育的社会底层人士也无法获得高薪或稳定的工作。M型社会最早见于威廉·大内(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的著述——《M型社会:美国团队如何夺回竞争优势》中。
日本调查21世纪前10年间收入阶层分布变化表,日本总劳动力4500多万人中年薪400万日圆(19万人民币)以上的中产人数十年来皆为下降共400多万人,低薪群的人数却也增加400多万,等于几乎全部消失的中产阶级都是往下转移,而同时收入2000万日圆以上的巨富却增加2.2万人。
2008年9月4日,台湾《中国邮报》的一篇文章报道说,在台湾台北,他们的社会在2007年已经走向了M型社会,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阶层都增长到了新高。
DGBAS官员指出,贫富差距扩大是全球大趋势,台湾也不例外。2007年台湾741万户家庭按年收 入划分为10级时,最富有的74万户可支配收入约为167万新台币,是最低74万户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2万新台币的5.2倍。差距为第三高,仅次于2001年的5.33倍和2006年的5.25倍。经济发展仍可取得显着进展,生产总值仍可增加,经济仍可增长,平均工资仍可能上升。然而,这种增长中增加的财富可能 集中在社会上少数富人的口袋里。事实上,群众无法从增长中受益,他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下降。
相对于失业人士,政府较难对工作贫穷人士提供合适的支援。而工作贫穷的家庭,因缺乏资源为 子女供书教学,较易使贫穷问题延续下一代,造成世袭贫穷。当工作贫穷(低薪)扩及高学历的 年轻人,代表社会制造出一整个失败的世代;而财力较佳的年轻人面对低薪的方法可能为拒绝工作,许多年轻人也会因为努力没有回报而拒绝努力及充实自我,高学历者应付贫穷的方法则为不生育(依照市场理论,当社会将年轻人的价格定到远低于生产成本时,“年轻人”这个产品的减产-也就是降低生育率,以及更多年轻人拒绝贩售劳动力,是必然结果。
依照心理学理论,当社会把年轻人的价格定到如此低时,会有更多年轻人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力,还是不要制造后代让他们痛苦;而失去自信也容易让人失去动力,造成普遍的无力化),将会造成低生育率的后果,而低 生育率也会打击内需,造成恶性循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