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世界气象公园成果来之不易,岂容他人巧取豪夺?
前面提及,世界气象公园理论体系是过去38年来,我携气象、旅游、生态、园林等学科团队专家助手,无怨无悔付出宝贵青春,甚至无意冒着生命危险,在黄山、峨眉山、桂林、三峡和庐山等地考察以宝光为突出代表气象景观资源取得丰富成果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全方位提升气象景观审美境界,超常发挥自己聪颖智慧,才获得令世人瞩目的杰出成果,堪称多学科领域专家给气象科学实践贡献的璀璨明珠!
图5-1 圆环宝光,七彩画屏——第八次黄山气象科学考察重要成果之一。 赖比星摄于黄山莲花峰绝顶西侧 2004-8-27 7:15
图5-2 绝壁瑰宝——第八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标志性成果之二。 赖比星摄于黄山莲花峰 2004-8-27 9:50
图5-3 宝光灿然,擦肩而过——宝光现象不是罕见,而是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形成原理知之甚少。经提醒,部分登上来的游客都及时欣赏了宝光。 赖比星摄于黄山莲花桥上 2004-8-27 14:07
图5-4 “宝光在哪?”“在那!”“在那!”——在黄山莲花峰绝顶观览的游客们,忽然遇到宝光(经提醒方知晓,并驻足观赏)。 赖比星摄于黄山莲花峰 2010-7-17 18:10
图5-5 祥云惊现宝光,游人竞相观赏(经提醒) 赖比星摄于黄山迎客松观光台 2014-8-9 7:50
图5-6 畅游始信,乐赏金光——此作荣获2015年“大美黄山,缤纷四季”摄影优秀奖,第十八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标志性成果。 赖比星摄于黄山始信峰 2011-8-6 16:09
鉴于宝光现象被誉为是大气圈中最为绚丽神奇而迷人美好的气象景观,许多游客对此趋之若鹜,但却常常苦于不知道在哪里及怎样的天气情况和地理环境下易于观赏;为让人们对宝光现象有更多的了解,利于人们有更多机会欣赏宝光景观的奇异风采,将来多个世界气象公园更好开发利用宝光景观资源;我和同事助手在注意拍摄日出、云海、烟雨和冰雪等景色的基础上,特别将宝光现象作为考察重点。
最利于观赏和拍摄宝光的地方,往往是突兀的山峰之巅和陡峭的悬崖边。显然,在凝神于艳丽宝光景象拍摄的过程中,若稍有不慎,就可能坠下峡谷深渊。事实上,在各个景区点拍摄现场,我与助手曾多次遇险,差点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
图5-7 “风光”有限,无意冒险——赖比星副教授在黄山始信峰考察(图8-6宝光景观拍摄取景“预演”;专业考察,请勿模仿!) 林睦嘉摄 2007-8-4 6:53
图5-8 天空洒下白雪,大地挺出苍绿——赖比星副教授在黄山天都峰顶考察冰雪景观 2005-12-25 10:30
图5-9 通天险道,白雪皑皑——助手旅游规划学者林睦嘉陪同考察冰雪景观。赖比星摄于黄山天都峰半山腰 2008-1-19 8:20
图5-10 绝顶天都,风光好望——赖比星副教授在进行第十二次黄山气象科学考察。 雷东军摄于黄山天都峰2009-8-28 17:17
图5-11 空气清新,别致餐饮——第十二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这天清晨5:00,从玉屏峰出发,攀登莲花峰。沿途观察日出、云海和宝光过后,赖比星副教授与时任《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编辑雷东军先生和摄影家翟东风先生一起,在黄山绝顶共进早餐。 自拍于黄山莲花峰 2009-9-2 8:26
图5-12 攀登天都峰,歇脚鲫鱼背——在开展第十三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伊始,赖比星副教授(左二)携旅游规划学者林睦嘉(左一)和黄铿招(右一)一起,陪同著名气象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arle Williams教授(右二)考察黄山宝光景观资源。这是途经黄山第三高峰天都峰鲫鱼背的情景。 黄铿招自拍 2009-11-7 16:45
图5-13 科学计算,把握宝光——“经过计算,发现黄山宝光中心圈层的角度大约是10度。”著名气象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arle Williams教授(左)与赖比星副教授(右)和旅游规划学者林睦嘉(中)讨论宝光环计算方法。 黄铿招摄于黄山玉屏楼宾馆302房间 2009-11-9 21:25
图5-14 久仰黄山,终于踏上——期待多时的第二十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终于成行,赖比星副教授(右二)携环境保护文东新博士(左一),旅游气候学者周汶播(右一)及其女友信息管理学者黎瑞(左二),刚步出黄山始信峰索道站外。 2012-11-2 13:59
图5-15 始信黄山,秀丽北海——第二十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开始之际,赖比星副教授(右)与助手信息管理学者黎瑞(左)和旅游气候学者周汶播(中)登临始信峰。 文东新博士摄于黄山北海 2012-11-2 15:48
图5-16 相互敬佩,看谁更“牛”?!——第二十七次黄山气象科学考察途中,赖比星副教授遇到黄山徽毛驴团队总管孙先生,简要交谈,彼此了解,相互激励。 刘盛启摄于黄山天都峰绝顶 2014-8-9 12:00
图5-17 人观“猴子”,“猴子”观海——第二十六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助手机械产品开发工程师钱万兴与赖比星副教授在测量观光台后合影留念。 摄于黄山北海狮子峰 2016-11-4 8:16
图5-18 前路迷茫,心路清新——第二十七次黄山气象科学考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工程黄鹏同学(西北大学2019级研究生)与赖比星副教授一起,从云谷寺攀登始信峰途中,快到山顶了。 摄于黄山始信峰 2017-12-29 13:44
图5-19 光阴荏苒,岁月好静——第二十八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赖比星副教授(中)携森林保护李阳宁同学(2019级研究生)与摄影师何军先生考察雪景。 自拍于黄山西海排云亭 2018-12-30 17:37
图5-20 迎接新年曙光——第二十九次黄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周全雄同学(左一)与赖比星副教授(右一)观察新年日出景观时,与苏州游客程亚君、潘红合影留念。 摄于黄山光明顶炼丹峰 2020-1-1 7:30
图5-21 仰望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赖比星考察拍摄宝光部分地点示意图。 赖比星摄于黄山玉屏峰 2012-11-15 15:50
图5-22 “佛光!”“佛光!”“我看到佛光了!”——游客朋友在忘情地欢呼宝光。赖比星摄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 2004-8-8 16:25
图5-23 深谷现宝(宝光)——太阳角度高了,宝光呈现在下边谷底深处,无法用眼睛直接观赏,就双手举起相机拍摄吧! 赖比星摄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 2004-8-8 11:35
图5-24 圆圆宝光,悄悄造访——第三次峨眉山气象景观资源考察标志性成果。 赖比星摄于峨眉山金顶 2004-8-7 6:20
图5-25 金顶云天,变幻万千——赖比星副教授在峨眉山金顶舍身崖拍摄宝光部分景点位置示意图。 赖比星摄于峨眉山万佛顶 2004-8-6 16:35
图5-26 快来看呀,“佛光”出来了——游客在欣赏宝光。 赖比星摄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 2004-8-4 16:10
图5-27 山野苍翠,峰峦叠嶂——峨眉山金顶舍身崖北侧利于观赏宝光的地形地势,当时宝光就位于画面右下方。不过,许多游客并不了解宝光,更不知晓当时条件下是观赏宝光的好时机。因而,画面中右侧景点“金刚嘴”里,五位游客中的三位在朝着我喊“你在做什么?!” 赖比星摄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 2004-8-4 14:30
图5-28 云雾缭绕舍身崖,利于赏“光”好时机——背对阳光,站在舍身崖栏杆边(画面上方),让自己的身影投射到云雾上,眼睛注视头影的位置附近,就有可能欣赏到呈现在云雾上的宝光。 赖比星摄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金刚嘴 2004-8-6 14:32
图5-29 俯瞰舍身崖,宝光现深渊——当时太阳高度角偏高,游客身影还没有能够投射到云雾上,因此,画面中的游客尚未看到现于悬崖深处的宝光。不过,出于考察目的,我站在栏杆外,因而拍摄到处在深渊的宝光(专业考察,请勿模仿!)。赖比星摄于峨眉山舍身崖 2004-8-4 13:45
图5-30 为治‘恐高症’,端坐舍身崖——在等待宝光呈现之前,赖比星副教授在舍身崖北侧边缘写考察日记,脸部手背被强烈紫外线照射呈现红色(专业考察,请勿模仿!) 摄影师骆传华摄于峨眉山金顶 2004-8-8 16:30
图5-31 站稳脚跟,宁静致远——赖比星副教授第三次到访峨眉山,在金顶舍身崖金刚嘴考察日出、云海和宝光,身后是约600米悬崖(专业考察,请勿模仿!) 摄影师骆传华摄于四川峨眉山金顶舍身崖 2004-8-8 6:54
图5-32 濒临舍身崖,试胆金刚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峨眉山能看到宝光的时间只有下午。其实,上午也有机会。这是赖比星副教授在金顶金刚嘴考察上午利于观赏宝光的位置(专业考察,请勿模仿!) 骆传华摄于峨眉山金顶舍身崖 2004-8-4 15:40
图5-33 赖比星副教授与峨眉山气象站工程技术人员道别时合影留念(左起):李斌,倪勇,王会兵(副站长),何国聪(副站长),罗平,陈彬,张继跃、邝刚(时任站长)、赖比星。 摄于峨眉山气象站2003-2-20 12:30
图5-34 旖旎宝光,辉耀丹霞 赖比星摄于桂林资源县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龙头香观光台 2018-9-2 7:40
图5-35 烟波翻滚,峰峦峻俏——赖比星副教授(左一)与桂林市气象局陈宗行高级工程师(右二)、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赖抗星(右一)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黄铿招(左二)等专家助手在考察,首拍到漓江云海上的宝光。 自拍于桂林阳朔兴坪老寨山 2009-3-15 9:20
图5-36 “几程漓水曲,万点桂山尖”(原国家代理主席董必武诗句)——赖比星副教授(左二)与阳朔气象局局长吴忠平(右一)、旅游规划学者林睦嘉(左一)等专家助手考察漓江气象景观资源。 自拍于桂林阳朔兴坪金塔山 2009-5-20 9:25
图5-37 旅游规划学者林睦嘉(左)陪同赖比星副教授(中)和旅游气候学者周汶播(右),在游览恭城县莲花村风雨桥。 摄于广西桂林恭城 2011-4-20 12:30
图5-38 天马行空,喜形于“光”——拍摄到宝光以后,留影一张作纪念(现场下方有茂密的灌木丛,山崖较平缓,并非像看到的那样危险。专业考察,请勿模仿!) 赖比星自拍于广西桂林阳朔兴坪金塔山 2014-8-30 8:09
图5-39 “漓江风光美不美?”——赖比星副教授(左一)带领2018春桂林气象景观资源考察队队员(左起)谭梦瑶、尹塘发、张漂彪、何志谦、邓金生和周全雄同学,登临老寨山考察漓江精华段日出、云海和宝光观赏点。 青岛摄影师于训清摄于桂林阳朔兴坪2018-3-3 8:38
图5-40 仰望丹霞八角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械工程设计学者李石磊(左)和女友市场营销学者赵娟娟(右),随同赖比星副教授(中)在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考察气象景观资源。自拍于广西桂林资源县邹家喜悦农庄后山 2018-7-26 17:40
图5-41 九马画山,八个好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春桂林气象景观资源考察队员丘小琴、喻露、刘子华、李景天、谭雪梅、周鑫和傅双江同学,在赖比星副教授(右二)带领下,前往九马画山漓江边沿线考察。 李景天摄 2019-2-22 11:07
图5-42 暴雨骤停,红霞顿起——赖比星副教授在漓江边观察晚霞。 王玉晓摄于桂林阳朔兴坪 2019-7-22 19:00
图5-43 在刘三姐“现身”的地方,探秘“美女照镜”景象形成与天气的关联——赖比星副教授(中)携2019夏桂林气象景观资源考察队员(左起)彭正舒、王平、王静怡、何银灯、王玉晓和刘鸿霖同学在漓江边考察。 李景天摄于桂林阳朔兴坪 2019-7-24 16:53
图5-44 花径一游——第二次考察庐山时,赖比星副教授在花径公园入口处留影。 自拍于庐山如琴湖边 2004-8-19 9:10
图5-45 再等一会,很可能会有宝光呈现——赖比星副教授在等候云雾升腾,强烈阳光紫外线下,脸面和手部被晒得暗红。 自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第四峰 2004-8-20 16:45
图5-46 “猴年马月”——猴年(2016年农历丙申年)和马月(农历六月初五至七月初七,芒种节气至小暑节气,农历甲午月)轮回之际,第三次登临庐山考察云瀑布,赖比星副教授(左一)与旅游规划学者林睦嘉(右一)等模仿猴子爬山和马奔跑状,以诙谐的姿态淡化考察过程的艰辛。 自拍于江西庐山观云亭 2016-7-16 8:37
图5-47 庐山龙首岩雄姿——利于观赏宝光的一个良好位置。 赖比星摄 2016-7-17 12:57
图5-48 红叶回眸,嫣然一笑——奉节教师惬意游览“桃子山” 赖比星摄于重庆奉节赤甲山顶附近 2016-11-19 14:36
图5-49 “三峡,我们又来啦!”——赖比星副教授第二次考察瞿塘峡时,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兰西贝同学(后录取为2009级研究生)一同攀登“三峡之巅”赤甲山。 自拍于重庆奉节瞿塘峡 2017-8-10 17:30
图5-50 “三峡之巅”有人家——第二批考察三峡气象景观助手旅游气候学者周汶播(左一)和产品设计学者王衍西(右一)到达驻地时,赖比星副教授(右二)邀主家黄志堂先生(中)一家及“三峡之巅”景区管理人员李永圣先生(左二)合影。 自拍于重庆市巫山县平槽村 2017-8-22 16:49
图5-51 真像一只硕大的桃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者黄鹏(左,后录取为2009级研究生)、风景园林学者聂亚萍(中)陪同赖比星副教授(右),在“三峡之巅”(2005年版人民币10元背景瞿塘峡画面左侧山尖)一带考察。 自拍于重庆奉节瞿塘峡 2017-8-26 18:38
图5-52 金鸡报晓,我等独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赖比星副教授(中)携环境工程学者黄鹏(右一)、风景园林学者聂亚萍(右二)考察瞿塘峡“三峡之巅”期间,与来自西南石油大学实习的贺连飞、满露木、夏啟双、曹子洛、陈国豪、薛德生等同学们一起看日出。 黄鹏自拍于重庆奉节赤甲山 2017-8-27 6:40
图5-53 2017年9月7日10时许,在“三峡之巅”绝壁附近拍摄到一组宝光照片后,我不慎将相机连同三脚架一起失落下约150米的悬崖。不幸中的万幸,人安全,相机摔落草丛中,机身距离一旁石头约10厘米,竟然还可以使用。 赖比星摄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三峡之巅” 2017-9-8 11:26
图5-54 桃子山尖,悬崖峭壁——仰望相机坠落的悬崖。相机重心不稳,开始摔落的位置,为画面顶端右侧顶尖处。 赖比星摄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三峡之巅” 2017-9-8 11:36
图5-55 神奇宝光,惊艳三峡 赖比星摄于重庆奉节瞿塘峡赤甲山巅 2017-9-11 8:45
因此,提出和创建世界气象公园体系理论与考察实践,花朵芬芳,成果丰硕,香飘五洲,发自内心,却源于苦寒。是我引领的团队专家助手38年来不畏日晒雨淋,霜雪风云,乃至电闪雷鸣;遍访江山,征途万里,历尽艰险,才赢得的奇异花果。其来之不易,岂容他人巧取豪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