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日下午1时50分许,蓝天救援队及当地救援队联合在土耳其马拉蒂亚一处废墟中再度救出一名幸存者。此时,距离地震已过去将近106个小时。
九派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名幸存者是一名女性,她被抬上担架,并送上救护车送往医院。现场的人员纷纷鼓掌,拥抱,不少人流下了泪水。
在这场救援中,除了专业的救援队伍,还有一位叫杨潇寒的武汉志愿者。他在土耳其留学,目前上大三。现在,他负责各个救援点之间的沟通和翻译。
建筑废墟堆。 图/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张盼港
【1】“汽油、补给等,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
“这里路况不太好。”在城市中穿梭了几天的杨潇寒说。他所在的马拉蒂亚位于土耳其东部,离震中仅38公里。原本城里遍布拜占庭建筑,现在却满目疮痍。
交通不便、信号中断、住处损坏和食物紧缺等情况往往会伴随着大型地震出现,来这里之前,杨潇寒已经预料到,但他还是来了。
自从来到马拉蒂亚,他就辗转在各个救援点之间。震后路况太差,统筹的人给杨潇寒配了一个司机。
“看他们缺什么,汽油、补给等,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他说,救援点之间距离不一样,远则距离一二十公里公里,近则三公里左右。“昨天晚上忙到凌晨一两点,今天早上七点就起来了。”
当地时间10日中午,杨潇寒赶到了当地总医院,展开联络工作。
医院对面有一栋楼房倒塌,原本六层楼,现在只剩下一层。“探测到里面有5个热源,正在展开救援。”据他了解,这个点位已经救援了30个小时。
因为忙碌、通信信号差、语言不通等问题,各个救援点之间的沟通比往常艰难,所以精通土耳其语和中文的志愿者们就承担起了沟通的桥梁。不仅如此,不同救援点之间还会随时沟通救援进展,比如拍摄现场的视频相互沟通救援方案,这些信息有时候也需要杨潇寒这样的“跑腿小哥”来传递。
作为极少数会说土耳其语的中国人,杨潇寒还承担起翻译的重任。诸如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是土耳其的,在中国救援队和当地救援队的合作时,也少不了他的翻译。
杨潇寒并不后悔这次行动。因为他发现,蓝天救援队自来到灾区之后就立刻开始工作,此后几乎没有休息过,有的人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四十个小时。而救援也不存在优先级。“探测到哪里有人就救哪里,探测到哪里有活人就在哪扎一个救援点。”
救援现场。 图/受访者提供
【2】迅速与中国救援队联系,担任志愿者
地震发生之前,杨潇寒是一个普通的大三学生。即便他的大学位于离震中特别远的伊斯坦布尔,但是地震的信息很快就传遍土耳其。
“一开始,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直到注意到震级很大。而且之后又发生了第二次地震。”回忆那个时候,杨潇寒心里有些压抑。他之前在伊斯坦布尔也经历过地震,但那是很小的地震。
当地时间2月10日,据土耳其应急灾害管理局消息,此次土耳其强震已造成18342人死亡。据法新社等外媒报道,据当地专家预测,或有最多20万名民众仍被埋在倒塌的建筑物之下,因此很难估计最终伤亡规模。
震后,土耳其的学校全部停课,各行各业都在往灾区集结,他第一时间也想去。
此时,中国的多个救援队也在准备出发前往土耳其。
注意到中国救援队要来的消息,杨潇寒迅速与他们取得联系,说自己可以当翻译,能帮上忙。
当地时间9日凌晨5时30分许,首批蓝天救援队的百余名队员抵达马拉蒂亚机场。杨潇寒和他们集合,一起转机前往震中。
灾区现场令杨潇寒难忘,他无法形容那种感觉,许久才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不值一提。”
但他们没有时间感伤,只能火速投入救援。
“我了解到的,来自中国的翻译有一二十个,有的和我一样是学生,有的是在土耳其工作的,大家都自发参与到救援中来。”他说。
拥有专业经验的救援队被分成多个小队,探测、搜救、调度……志愿者们的工作则不一定。有的志愿者一直在同一支救援队担任翻译官,有的则和他一样穿梭于各个救援点,还有的则不停巡逻,随机应变。
救援现场。 图/受访者提供
【3】“他们第一次遇到这么恶劣的救援条件”
废墟中等待的土耳其居民。图/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张盼港
震后,土耳其下了雪。
“我听到一个救援队员说,这也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么恶劣的救援条件,震级高,又很冷。”他告诉九派新闻,此时的马拉蒂亚白天气温为零下4度,到了晚上,会降到零下十几度。
杨潇寒此时穿着保暖内衣、连帽线衫、毛衣和羽绒服,但冷气还是见缝就往身体里钻。中午出了太阳,他站在太阳下晒着,才觉得勉强抵住了寒冷。但他担心救援队穿得单薄。 “救援队穿的衣服挺少的,感觉他们应该挺冷,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过冷。”
穿梭于这座城市各个角落的杨潇寒,除了和志愿者、救援队员们打交道,他还见到了许多当地人。他们中有不少人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救援,也有人守在倒塌的建筑前,给予亲朋好友力量。
杨潇寒记得,有一个老奶奶,老伴被埋进废墟,于是她一直守在废墟旁,等着他平安归来。
好在,不只是家人没放弃,救援队没放弃,世界各地的人们也没有放弃。
据媒体报道,2月10日,马拉提亚灾难和应急管理局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救援力量共计283人,中方救援人员有185人,是这次前来该地区进行国际救援人数最多的。AFAD震后协调小组负责人说,对中方救援队和中国政府表示感谢。
杨潇寒评价,政府的反应还算及时,居民生活保障也做得不错。目前,安置点能容纳下所有人,水、电、食物和御寒物品等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保证。
来到马拉蒂亚之后,杨潇寒和同僚们被临时安置在当地一所小学。它尚未被损毁,于是成了安置点。在当地,建筑保存完好的、地理位置开阔的纷纷成了临时安置点。杨潇寒得知,当地政府发了通知,即便房子没有倒塌,居民也不能回自己家中,“现在全城的人都住在安置点”。
“我家人知道我来马拉蒂亚做志愿者,他们都很担心我,但他们也十分为我自豪。”杨潇寒说,话音刚落,他立刻又投入救援中。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温艳丽 王卓 发自土耳其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