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月4日,社科院专家李扬称,我国居民每赚100元都要拿15块来还贷,如果加上房贷,那么可能就超过50块了。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折算下来仅为3000多元每月,除去食宿和贷款等生活花销,普通人又有多少存款?每位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教育、医疗、房贷”三大方面的刚性支出是避免不了的,可想而知,中国普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负债高不高。
第一个刚需是买房。高房价,高利息,长房贷。一个年轻人长大成人后,结婚生子,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终归要买房,目前中国经济发达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房价高过收入的增长速度,大部分年轻人是很难买得起房子的,连付个首付都有可能需要许多年的打拼。从此背上漫长的房贷之旅。每月房贷支出是目前很多年轻人的重要支出,更是刚性支出,而且是每月直接扣掉,至于还有没有剩余的钱,那不是银行要考虑的。高额的贷款利息,长期的贷款年限。基本锁定了一个年轻人大半生的生活开支和生活水平。有些实在没办法的,就只能啃老了,这还得是家里有老可以啃的才行,如果家里条件不行的。那年轻人还得多一个养老的刚需。那情况就更加不用说了。
国家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要求,应该对近几年来的房价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也是国家房地产也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好保障。不过随着经济的下滑,又有很多专家开始将房地产的地位不断拔高。想要通过各种政策刺激大家买房,开始开回头车。
第二个刚需是“教育”。不管贵不贵,只管对不对,投入没上限,内卷无底线。年轻人只要结婚生了小孩,教育投入就开始了,这个估计至少得二十年以上。如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是这样的竞争态势,从初中开始就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越是城市,越是内卷,越是年轻家长,越是内卷。虽然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但其实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还增加了许多家长的负担。不得不请一对多,甚至一对一私教,教育支出反而是加大的。而且越来越变成是有钱人的游戏了,一般的家庭很难请的起更好的私教,已经输在起跑线了。
其实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育政策,加大职业院校的投入和建设。但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老百姓,大家骨子里的偏见还未消失,这是最可怕的阻碍,只有社会的偏见消失,都是一视同仁,才会真正让老百姓放心,才会激发两路人才的快速培养和迭代,才会出现更多的理论开创者,更多的实践行动家。
第三个刚需是“医疗”。平时没病小病没感觉,一旦有大病可能回到解放前。每个年轻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是三四个老,一两个小。一家人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气。确实说的没错。因为只要这个家庭有生大病的,需要动手术的。那是个很麻烦的事,随便大几万,动则几十万上百万。对于家庭富裕的还算好,但对于一般普通的家庭和年轻人而言,有时是致命的打击。不单要承受心理的压力,还要承受金钱上的压力。为什么动手术就要这么贵了,据了解,很多医院的关键医疗设备和核心技术都是进口的,购买价格高昂,维护成本高昂。那为什么国内在这些设备和技术上不能突破了。可想而知,想要降低老百姓的看病成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变革和创新。
不过国家已经在不断与各大药企谈判,降低采购价格。这对老百姓而言是最大的利好。只是看到谈判时价格的下调幅度,真是有点吓人,以往的价格那不是一点的虚高。希望国家在这一块还要加大力度和覆盖面,真正实现普惠式医疗给大部分老百姓。但真正的创新不应只是在药品的价格上,还有设备和技术的自主创新上。
以上几个是比较花钱的大刚需,日常的生活开支、人情往来、孝敬老人、旅游度假等都还没算进来。可想而知,按社科院专家所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3000多元,的确是非常之难的。光是几个大的刚需就无法承受。那势必会降低日常生活的质量和水准。所以这三大刚需领域如果不变革,不让老百姓放松、放心。怎么可能会有老百姓消费和存钱时的放开?怎么可能有来自社会基层的思想放开,推崇出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